扇的情趣
扇文化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如果有个扇馆,一定会是琳琅满目,游人络绎不绝。
有人说扇从舜时便有,是芦苇编的。理由是《乐雅》记载:“以木为扉以苇为扇”。误解!古代屋子用木头作门,芦苇作窗。“扇”指“窗扇”而不是扇子。芦苇编成扇,既重且没有风,舍轻而取重,会这样吗?古人受禽的翼尾启发创造了扇,殷代记载的扇便是羽毛做的。最大的扇称做“翣”,不为搧风,是为蔽日、遮风、挡灰,叫做“障扇”,皇帝出巡时左右宫人各执一把。最初的“翣”以雉鸡尾作成,所以又称“雉尾扇”,后改用孔雀尾毛,金绿色的孔雀尾毛,高贵而灿烂,能蔽日挡风沙,又显华贵和威风凛凛。民间的扇比“翣”早。先有百姓后有皇帝,不言而喻也是先有百姓的扇后有皇帝的“翣”。
老百姓为搧风。羽毛既轻便资源还多,编制也方便,岂能够舍近而求远,舍易而求难,舍轻而求重,舍羽毛而求芦苇?最大的扇是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去灭火焰山的那把,家喻户晓。最小的扇才巴掌那么大,称“袖扇”。袖扇没有多少风,但有股清香,显豪华富有、展娇艳迷人,太太小姐们来到巨豪大佬云集处:小小香扇握手中,娇滴滴态更从容;一颦一笑露风采,*界商场胜诸公。诸葛亮使扇最出名,时髦词称“扇星”。清代文人纪晓岚也爱扇,算个“扇迷”,是皇上赏赐,能摆身份,别人看见那扇自然敬他三分。
诸葛亮不分春夏秋冬都带着鹅毛扇,与敌方谈判或召开“最高国务会议”,指挥战斗或布置任务,都执着那把鹅毛扇。那是指挥棒,方向盘;丞相不言不语,意在扇的挥洒自如中。孔明一把鹅毛扇端坐城头,旁若无人、镇定自若,“空城计”战胜了敌*千*万马。善用扇的人可以把扇变成身体的延续、语言的补充、表情的延伸。扇能表情达意,能改变说话时的气氛与节奏。尤其语塞或难以定夺之际用搧扇调节,一边构想谋略。如同现代人的香烟。
扇子是艺术表演中的重要表情工具。是轻歌曼舞中身段的延伸,相声表演中感情扩充的辅助工具,舞蹈演员通过扇子可以把动作幅度放大,使线条更加舒展优美,增添舞姿的迷人和魅力,犹如长袖善舞。电视剧《大宅门》中香秀戏耍王总管之后,忽然扇子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作弧形状大动作,用力的搧,急速的搧,动作优美又表现出了她咄咄逼人,一来一去的晃,晃得王总管眼花缭乱,忐忑不安,欲言不得,欲罢不能。“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美眉借扇作娇滴滴态,增其风韵迷人和仪态万方;也有借扇掩羞遮丑、缓和气氛、掩饰心虚与焦虑。俊男则以扇作风度翩翩、潇洒倜傥。落难公子和小姐花园相会还通过扇面题诗表达爱意,成了牵针引线的“红娘”,一扇定终身。
过去时代人们爱在扇面题“清风徐来”。传说一鹤发童颜老翁路过一家门外,主人见老人冒烈日行,便延请至堂屋稍事歇息,送来扇子和茶水。客人见主人善良好客,便要来笔墨,为其扇面挥洒“清风徐来”四字。那是位仙翁,扇子能引来凉爽的风。传开去后人们便依葫芦画瓢,也提“清风徐来”四字;从此代代相传。扇面题字情趣各异: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的温情脉脉;有“世间多少不平事,不会作天莫作天”的愤懑发泄;有“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向爱慕者的试探;有“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酸溜溜的调侃。“纨扇本招风,曾将热时用;秋来挂壁上,却被风吹动”,把扇子搧风变为风搧扇子的幽默与谐趣更是另一番情趣和哲理。
某些年代扇面是标语口号或领袖语录,宣传*治主张和信仰。小小尺纸在代代风流中但见争夺。
扇面也兴诗画配,有山水仕女、花鸟虫鱼、梅兰竹菊。传说魏王曹操筹谋大事际要杨修为他画幅仕女。杨修不慎掉下数滴墨,于是改作《飞虫图》送给丞相。曹操观后双目圆瞪。再细看原来是借飞虫遮天赞颂他,预测他的未来,遂回嗔作喜。扇面上有首题词:小小蚍蜉岂能撼大树,巍巍大象确实怕老鼠;老天高高在上人人畏,唯独飞虫遮成满天雾。进入市场经济后扇子成了“媒体”,印着企业名字的扇子放在剧院、影院、展厅、公交车上供无偿使用,既办了社会公益,又为企业扩大知名度。
没有电的年代,有一种理发店的拉扇。头顶上一两排用布料做成的排扇,两个孩子忽悠忽悠的拉,给理发的客人送凉爽。
现在有呼呼叫的电扇,轰轰响的空调机。比扇子惬意得多。只是没了扇子的情趣和幽默,缺了扇子文化的内蕴。电扇和空调机的呼呼轰轰中,还没有了小姐们从扇中延伸出来的娇姿媚态,没有了公子抖擞出来的风流倜傥,没有了诸葛亮的幽默风趣与气魄。说句玩笑话,若形容扇子为小家碧玉,电扇是大家闺秀,空调该是阔太太了;还是阔太太更吃香。天渐热,作《扇的情趣》以助歇夏时趣语。06年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