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团十堰市委摄影师:周明鑫
团团带你读
亲爱的“青春湖北”粉丝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又到了每周五晚的“青智阅读”专栏。今天是团团陪大家读书的第58期,今晚,团团带大家阅读《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一起感受人与天地万物共鸣的古典时光。
《时间之书》的作者为知名学者、诗人余世存,绘图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刘树勇。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对于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节气不仅与农业、养生等有关,也与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认知有关。作者将节气的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的关系作了说明,让读者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古典时间在我们身上依然发挥着作用。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
二十四节气
对现代人的意义
《时间之书》是一部了解中国节气文化的入门书。在《时间之书》出版之前,余世存还写了一本与《易经》有关的书籍《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在他看来,易经把时间分得更细,分成了六十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对置身其中的人有规定,而《时间之书》也借鉴了这种风格。
清明——君子以议德行,内页图
在余世存看来,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天地时空的感受是很细腻的。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不仅日用而不知,而且也淡忘了节气之于文明的本体意义——他认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太理性,年复一年地规划、计算自己的生活目标,这是被现代都市生活理性绑架了,而节气时间可以提醒人们注意生活节奏,注重一张一驰。
人们理解了节气时间,就能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生活秩序,而不会陷入日常琐碎。
二十四节气
就是在写中国的“时间简史”
余世存是湖北随州人,小时候,家庭的教育让他明白了中国农民对节气非常重视。那时每到春夏之交,他父亲经常会串门,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他母亲:问清楚节气了,惊蛰、谷雨、清明、芒种……“父亲常常会说,早一天晚一天都会影响种子成长,影响整年收成。”
霜降的习俗还有吃柿子一说,“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据说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还有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也有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柿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其实,习俗之谓除了地缘,也与时令有关。大自然开结的果实,自然宜于当时的身体需要。反季节的食物瓜果虽然有口味上的新鲜,但终究不如当令的果实宜人。
--引自章节秋霜降
春分——君子以类族辨物,内页图
农民对农作物的记忆竟如数学般准确,乡里人在播种这样的“大作”上,都分外虔诚、严肃,这给了余世存对节气与农耕文化关系的最早印象。后来,他又看过一个有关江南农业的报告,论证了中国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产出是欧洲的几倍,更让他明白这种天地间的交互作用很微妙。“我们对于节气的感受就是:只有经过霜打的萝卜才好吃,没有霜打过的萝卜,不甜。我们湖北的特产泡泡青,不仅要经过霜打,还要经过下雪,才好吃。”余世存说,他写二十四节气就是在写中国的“时间简史”、“存在与时间”和古典中国人雕刻过的时光。
延伸阅读
研究二十四节气有何现实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安排农事、顺天应时的生活实践,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年,二十四节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强调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二十四节气所表征光照、气温、物候等变化的时序规律,对黄河、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全人类都通过观察太阳运行、月亮的阴晴圆缺、星体运动轨迹,创立自己的时间制度。“二至二分”是各国四季划分的依据,欧亚许多民族也存在着“二至”“二分”的节气文化传统。尽管许多民族都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确定时节,但是只有中国先民创立的这套时间知识体系,不仅历史久远、绵延不绝,结构完整、内涵深厚,而且史料丰富、影响广泛,对世界各民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命题。二十四节气体现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密码,能够为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遵循,是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互动福利
你读过《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吗?你了解二十四节气吗?你有感悟分享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