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又称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话,又称"子月"称"建子"。
成语:寒冬腊月,即是指春节前最冷的三个月,寒月为十月;冬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
有诗云:
“百草死冬月,六龙颓西荒。”——出自唐·李白《拟古十二首》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出自宋真德秀《卫生歌》
今年冬月内有两个节气,一为大雪,二为冬至。
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民间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盐加花椒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家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和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各地还有“小雪封地,大雪封河”的奇景。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民间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
大雪有三防:
一防中风稳血压。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引发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
二防防心脏病御寒保暖。心脏病包括防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
三防消化道溃疡温胃暖脾。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粘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
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年以上的历史。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从冬至进入数九寒天,即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这一天,我国最普遍的食俗是吃饺子,南方部分地区也有吃混沌和汤圆的习俗,当然还有每年这个时候都一位难求的羊肉汤锅。
饮食调养“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些谚语都流传已久。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
进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但“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1、气虚,常见症候有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补气食品,是指具有益气健脾功效,对气虚证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胡萝卜、豆浆、鸡肉等。
2、血虚,常见症候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悸、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补血食品,是指对血虚证者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龙眼肉、荔枝肉、桑葚、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都有一定的补血作用。
3、阳虚,常见症候有面色皑白、四肢不温、阳痿早泄、纳少便溏、舌淡嫩、脉微细等。补阳食品,是指具有补阳助火,增强性功能的功效,对阳虚证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狗肉、羊肉、虾类、鹿肉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鸽蛋、鳝鱼、淡菜等也有补阳作用。
4、阴虚,常见症候潮热盗汗、五心灼热、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涩、舌红少苔等。补阴食品,是指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的功效,对阴虚证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银耳、木耳、梨、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