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节气秋天到,日渐凉,白露常识知多少 [复制链接]

1#
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
《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来到,说明秋意渐浓,丰收季也越来越近。白露的名字很好听,源自于古人讲究的四时配五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这个时候的清晨,植物上总是布满露珠,故有“白露”之称。白露之后,天气转凉,若碰上几场秋雨,就能感受到“一场秋雨一场凉”了,这个时候的暑热基本不在了,早晚温差较大,走在路上,倒也有一番秋高气爽之感。白露是仲秋时节的开始,《礼记》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个时候往往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处秋季之中,金风飒飒,玉露泠泠,走在路上也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了,诗歌《白露》就有“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之说,倒是十分贴切的。我国向来有秋燥之说,其实就是在白露时节,因为这个时候秋风吹来,天气变得凉爽,但却把空气中的水分吹干了,而且此时白天的阳光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很多人会有口干、眼干、皮肤干等症状,这个时候人们就要多喝水了,多吃水果,补充补充维生素,秋膘也可以贴起来了,但贴秋膘的同时还要讲究养生,这才是健康之道。白露过后,差不多就到秋收时节了,民间自古有“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之说,意思是白露前后若露水较多,晚稻就会有好收成,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用生活经验流传下来的常识,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精髓之处。还有诸如“中秋前后是白露,棉花开始大批收”、“白露打枣,秋分卸梨”、“麦怕三月寒,棉怕八月连阴天”等谚语,这些都是最朴质却又十分实用的经验,是古代最普通的百姓们用一日复一日的耕作总结出来的规律,带着普通农耕生活的趣味与智慧。古人还根据飞鸟将白露分为了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指的是鸿雁、燕子等候鸟开始往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粮食以度过寒冷的冬季。原文是“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所以说三候是每五天有一候,三候过后,人们差不多开始秋收了,也到了秋分时节了。白露时,暑气消散,季节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饮食,生活方式都会有小小的改变,在这些改变中,形成了流传千年的美食以及民俗文化。拿食物来说,福州就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龙眼素有安心宁神、补血养气的功效,还对贫血、失眠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所以民间就说在白露这天吃龙眼就有大补身体的奇效。而南京人就爱在白露这天喝一杯白露茶,夏天的暑热消去,白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好时节,这个时候的茶叶有着独特的甘醇清香,受许多爱茶人士的喜欢。除此之外,像三都、蓼江一带,人们会在白露这天酿一些米酒,用来自饮或是招待客人;温州地区有采集“十样白”,即十种带白的草药的习惯,用“十样白”来炖鸡或鸭,据说吃了以后可以滋补身体;许多地方还有吃番薯的传统,在这段时期吃番薯是为了防止饭后发胃酸。若是有条件,还可以在白露时节吃一些大菜,像什么莲子百合煲,就有清润肺燥的作用,银杏鸡丁也是很符合时令的一道食物,有补气养血的功用。再说说白露时节的民俗吧,这天最浓重的民俗活动莫过于祭禹王了,禹王就是大禹治水的大禹,太湖湖畔的人民将大禹称作“水路之神”,所以在白露时节,人们会举行为期一周的祭祀禹王香会,目的自然是祈愿,盼望着年年岁岁都有好收成,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许多,这一点也是农耕文化的一大体现。白露这天,民间还有“收清露”的习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有说:“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这是一种很特别的仪式,不过古人惯常爱收集各类“水”,作煮茶之用。古代扬州人还将各类水分为四等,一等为天水,二等为泉水,三等为江水,四等为河水,而这里的天水就包括露水,用露水煮的茶自然属茶中上品。秋天是个很美丽的季节,白露处于仲秋伊始,自然也是极美的,它带着凉意,还带着诗意。如杜甫就曾写“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白露过后方有“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李白写宫怨,也能写出“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之句,写秋思有“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写秋情也有“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这样的美句;还有像白居易的“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左思的“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唐雍陶的“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无一不是精品,诗句一出,秋意就扑面而来了。人们说春捂秋冻,但白露过后,天就凉了,早晚还是要记得添衣,切不可贪凉,虽天气凉爽,让人感到舒服,但季节变换中,小心身体总是没错的,若因贪凉而生病,可就辜负了白露时节的这番秋意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