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的人,一直在健脾,一直在脾虚,两方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办法 http://www.bdfyy999.com

脾胃虚弱的人,一直在健脾,一直在脾虚,两方面可能做得不够。

现在脾胃虚弱的人很多。究其原因,其实也就“饮食”和“作息”两个方面而已。但是,这两个方面实在太普遍,于是,很多人便都“中枪”了。

一旦脾胃虚弱了,调理起来还是挺麻烦的。很多朋友甚至有常年健脾的习惯,这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即使常年在健脾,脾虚却似乎从未好转,这是为什么呢?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弄清楚什么是脾虚,可别把脾虚当做“垃圾桶”,全部往里装。

什么是脾虚?所谓脾虚,只是从养生角度来看的话,我认为主要就是气血和饮食两个方面:气血不足、饮食减弱。气血不足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濡养不足”,饮食不足主要表现为进食的减少,营养的不良。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健脾,就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这时候,我们接触到主要问题了: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在健脾,却一直在脾虚?我认为还是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区分来解释:

1、气血方面:

当一个人的脾虚,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的时候,他自己的感觉应该是很明显的“体子虚”:身体消瘦、气力不济。他们也知道运动能养生,但是稍微运动一下就喘不过气来,脸上没有什么神采,看上去就是一种淡白或者萎黄没有生机的颜色。喜欢坐着窝着不动,无精打采的,甚至还有夏怕热冬怕冷的情况。

我们大家其实都有一个共识,“体子虚”就得补嘛。于是,恨不得各种补益的东西一起弄来用上,试图三两天就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一般我们所说的“补益气血”的东西,大多都是滋腻厚味之物。

这类食物,虽然功用上确实有补益的作用,但是,滋腻厚味反过来又会阻碍脾胃气机。要知道,脾胃的主要功能,就是靠“中气”来实现的,比如生化气血,比如运化水谷。一旦脾胃气机被阻,反而让“虚者更虚”。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虚虚实实”。

我们知道,脾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一般以健脾生血作为基本的调理方法。所以,单纯的进食那些滋腻厚味,效果是不明显的。所以才有“一直在健脾,一直在脾虚”。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法,应该符合“酸甘化阴”的宗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酸苦(甘)涌泄为阴”。从食物的气味上,如果既有滋腻的“甘”,适当配合涌泄的“酸”,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饮食方面:

当脾胃虚弱表现为饮食不足为主时,一般还属于比较轻、时间不久的情况。此时,多数因为脾胃阳气衰减,升清运化的功能不能保证。于是,大多有进食后腹胀嗳气,食欲不振不想吃东西,大便溏泻,体倦乏力等等。大家注意到没有,所有这些,其实都和阳气有关。因为阳气不足,所以才出现生理机能上的衰减。

这种脾阳气虚的情况,其实还和我们现在说的“湿气重”是有很大关系的,一般提到的“湿气重”,大部分都是脾阳气虚,运化水湿不力引起的。所以,通常去湿气也主要从健脾祛湿入手。

如果第一点所说的“气血不足”,以“血”表现为主的话,那是偏重于“阴”;那么,饮食不足这一点,多属是以“气”为主,侧重于“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

所以,调理饮食来健脾的方法,食物的性味上,应该以“甘”味的补益为主,并辅之以“辛”味的升散,这样,健脾益气的同时,也不至于阻滞气机而对中焦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我们最常吃的山药薏米粥之类的健脾食物,基本属于“甘”,此时,如果适当加少许辛散的“佐料”,比如去皮的生姜之类,健脾的效果就会好很多。

综上所述,我们讨论了脾胃虚弱的人,为什么一直在健脾,却总是在脾虚的原因。我认为,可能还是两个方面注意的不够,也就是气血阴阳的问题,如果能遵循“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的原则,脾胃虚弱的养生,气血不足的调理会更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