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液,出汗异常的人,自汗盗汗之外 [复制链接]

1#

“汗为心之液”,出汗异常的人,自汗、盗汗之外,还有一种较少见。

天气热了,我们最常出现的一个生理现象就是出汗。一个人如果适当地出汗,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气温高需要降体温,出汗是最好的选择;出汗时还能带走一些体内的垃圾,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对皮肤的保养也是挺有益的。所以,我们现代人讲究锻炼,在锻炼器官的同时,其实也是为了出汗。

但是,别看出汗对身体有那么多好处,如果大量出汗,对身体的害处也不小。现代科学认为,大量出汗可以导致体内水电解质紊乱,中医认为“暴汗亡阳”,大量汗出对身体的阳气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剧烈运动出很多汗之后,身体会感到非常的疲劳,这就是阳气耗损的缘故,需要休息才能慢慢恢复。

以上这些,只是简单介绍了正常出汗的情况。出汗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挺复杂的。现代科学对出汗的处理并不十分理想,反而中医对此与比较全面的阐述和分类,并形成了一套比较严谨的处理措施。

中医把出汗的异常,统称为“汗证”。先别忽视这个称呼,看到“汗证”就单纯地以为是出汗而已。中医的汗证,分类还是比较全面的,基本涵盖了我们常见的出汗异常现象。

所谓“汗证”,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自汗、盗汗、汗闭。自汗和盗汗两个,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汗闭的现象比较少见,也少有人提起,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以帮助大家加深了解,从“出汗”这个生理现象,尽早发现到一些身体的问题:

1、自汗——气虚阳虚为主:

所谓自汗,顾名思义,就是坐着不动自己就出汗。其实广义上来说,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其实也在出汗,只不过那种汗是感觉不到的,也就是体表的蒸发水份,以平衡身体的温度。但“自汗”就不是这样的了。

自汗是在身体没有活动、环境气温也不高的情况下,也会有明显的汗水出现,厉害点的甚至还能湿透衣服。中医的观点,这是机体阳气不足,卫气不固导致的。也就是循行在身体表面的那层“能量罩”——卫气出了问题,有了“孔隙”,汗水就“漏”了出来。

所以,“自汗”的人,一般还会有那些气短乏力、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喘不过气来,身体虚弱、经常感冒等抵抗力降低的表现。

知道了自汗产生的原因,自汗的调理就比较简单了,一般就在于温阳固表。因为卫气由“肺”主导,由“脾”充养,所以需要从脾胃二经入手。补中益气、健脾养肺的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平常如果只是有点自汗的倾向,可以选用黄芪之类的泡水,还是有所改善的;

2、盗汗——阴虚血虚为主:

所谓盗汗,也就是“偷偷摸摸”的出汗。正常情况下,出汗的时候,我们自己会感觉得到,但盗汗则不然,它都是乘我们睡着了之后出汗,而且很巧的是,在醒来的那一刹那自动停止,因此才被称为“盗汗”。

中医对于盗汗的理解,一般认为多属于阴虚血虚,因为阴血不足,内生虚热,当我们入睡之后,阳气内潜阴血之中,与虚热一起蒸发津液,从而出现盗汗。

对于盗汗的处理,一般以滋阴清热、潜阳养气为主,常从肝肾二经着手。饮食的调理上,也以清淡滋润为佳,以滋阴养血的食物比较合适,如动物肝脏就是比较常用的。

3、汗闭——津液亏损或寒邪外裹:

所谓汗闭,就是不出汗,不管怎么运动、气温较高的时候也不出汗,这也是不正常的。中医认为,不出汗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津液亏损,也是广义上的阴虚,没有汗水可出;一是寒湿之邪外裹,汗水出不来;

对于津液亏损的汗闭,那就要滋阴生津。我们看,异常干燥的地方为什么没有水源?津液亏损的汗闭和这现象就是一个道理;寒邪外裹的情况,因为寒性收引,侵袭肌表停留在卫分,使肌表收引而导致汗水不能出来,这时候只要发散寒邪,邪没有了汗出也就正常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对此有详细的阐述。

“汗为心之液”,汗闭证的调理方面,大多可以遵循滋阴养液养心的原则,平常可以多进食一些滋润多汁液的水果食物,以及滋阴生津的滋补食物,平常的饮食上,避免进食辛辣大热的食物,基本和阴血不足的调理相同。也是一个比较长、重在坚持的养生过程。

以上,我们介绍了出“汗”这个非常普通的生理现象。平常多留意一下,从这些生理现象也可以大致判断自己的身体体质,从而在养生调理上,适当地有所倾斜,对改善体质、提高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