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现代人如 [复制链接]

1#

《黄帝内经》:“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现代人如何长寿?

对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如今最大的幸福。

实际上,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也在长寿的路上大步向前。人均寿命也已经突破80岁大关。

但我们在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之余,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人的生物学寿命至少在岁以上。按照目前的实绩,我们的长寿征途还仅是开始。

早在《黄帝内经》里,就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人类的长寿目标。

《素问.上古天真大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而那个时代,卫生保健水平显然是非常低下的,为什么人们在那个时候就能“春秋皆度百岁”,而现在则是“世上难逢百岁人”呢?

内经同样分析了长寿与夭寿的原因所在。那就是:

今时之人不同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客观点说,《内经》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而在黄帝描述里的“上古”,更是那个时代之前的历史时期。

即使如此,在黄帝口里的“今天”,就已经观察到了寿命正在缩短的现象。这个问题,也就一直伴随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即使到了现在,我们还是非常关心。

可是,我们见到的身边的人,50岁、顶多也就是60岁开始,衰老就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趋势”。甚至近些年来,有的年轻人也开始感慨起来,为什么自己才20出头不到30岁,就已经衰老起来呢?那些百岁老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个问题,岐伯在《内经》里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此可见,无论是上古之人还是现在的人,想要活到百岁(尽终其天年),条件就是一个:知“道”。

这个“道”可不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的术语,而是指一系列养生准则。岐伯提出的长寿条件,就是“形与神俱”,而达到这个条件就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这就是上古蛮荒时代的人为什么也能百岁不老的原因,因为他们懂得“天道”。这个“道”,看上去虚无缥缈,其实就是指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

体现在人身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养生之道”。

长寿的人,大多是会养生的人,他们更懂得按照天道规则来控制自己的生活。尤其“节制”二字,是传统养生的智慧所在。这就是中医理论里“过犹不及”之理。

由此可见,我们想要长寿,就要了解并遵守“养生之道”,也就是需要“节制”如下几个方面:饮食饥饱、起居规律、劳逸结合。这几个方面都做好了,健康就会自然伴随我们。

而对于“年过半百而动作俱衰”的原因,岐伯同样也给我们指出了。那就是“不知持满”。

什么叫“不知持满”?也就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等等失去节制的放纵生活。

看上去,我们只要避免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就能更容易收获健康。但看看我们身边的人,甚至自我对照起来,有几个人真的能做到“节制”生活?

有人为了满足口欲,大鱼大肉不知撑饱;有人为了追求享乐,黑白颠倒;有人为求生计,起早贪黑熬夜。于是,便将自己弄得劳累不堪,精神涣散。

同时,科技进步之后,大部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以前步行,现代人出入有车,以前爬楼梯,现代人有电梯,以前肩条手提,现在有起重机……

这个结果就是,现代人大多缺乏足够的运动。别说锻炼,就是基本的运动都不足,体内的气血运行相对更偏于壅塞,对于健康长寿来说,这至少是一种消极的因素。

由此可见,健康与长寿,依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来说,其实并不复杂。但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又需要有足够强大的“自控力”。

所以,在物质条件这个“硬件”得到改善的今天,我们想要更长寿一些,自我控制的“软件”建设,更是迫在眉睫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