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历代养生家浅析一 [复制链接]

1#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很重视养生,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养生家。这些养生家以自己的实践经验留下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养生学论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养生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现把具有代表性的养生家及其养生理论略作介绍。

老子

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春秋时人,生于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曾任周朝史官,管理王室藏书,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传说老子当年修道写经的地方,在离四川成都不远的青城山最高峰上的“上清宫”。

“上清宫”

宫殿雄伟,正殿墙壁上刻有老子所著五千言《道德经》全文,至今光彩夺目。大殿正中有老子坐在青牛背上的塑像,塑像端庄古朴。据说老子活到三百多岁,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养生主张虽有消极之处,但其朴素的辩证法也有可取的地方。《黄帝内经》中就收取了老子的一些养生观点和主张。

首先,认为人应顺应“物壮则老”的规律

凡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若违反此规律,妄自逞强,则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要提早衰亡。故《道德经》四十章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说明避免强壮时竭精耗真,中和守柔,适可而止,方为养生之道。遵循这样的养生之道,才能使寿命长久。

其次主张恬淡、清静

老子主张恬淡虚无,不可有过多的嗜欲,静养以长生。《道德经》十六章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嘱人应保持清静不乱的状态,并主张不可有过多的嗜欲。第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还主张以静制躁,给后世以启发,《道德经》二十六章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说明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可以静制动。

老子养生思想,以”清静无为“为核心,主张静养,少思寡欲。其哲理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但其无为思想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