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6bull13健康论坛湖南中医药大学 [复制链接]

1#

年6月13日,“首届6?13百草堂健康节暨百草堂医药公司成立21周年庆典”活动在广州成功举办。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熊辉作了《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演讲。

(演讲视频)

以下为主要文字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理论方法的知识体系。中医养生学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深厚底蕴,揉和了儒、道、释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博采众家之精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具有优良传统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在时间定义上是从远古到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灿烂,悠久。

从文明的曙光在东方大地上升起至今。

中国传统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化学,以及语言、文字、诗辞、歌赋、绘画、书法、武术、雕塑、音乐、戏曲、园林、建筑、服饰、饮食等,与中医学一起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

在过去的20个世纪中,有近17个世纪的时间,中华文明领先于全球,中国位居世界最富足大国的位置。

1、中国传统文化格局的形成

孕育兴起于*河领域的中华民族,发展至先秦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异常活跃的*金时代,诸子各家展开百家争鸣。争鸣的结果是:形成了儒、道、墨三大思想主流,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格局。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崇尚人伦,以“人”为核心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以有机和谐的人本主义哲学为内核。

(2)天人合一,重“合”轻“分”。在天地之间寻求天人关系整体的恒定和谐。

(3)贵“和”尚“中”,立足于“和”,重“和”轻“争”,“中”即中正、适中、中庸,“和”与“中”表现为融合、和合,追求事物对立统一的辨证协调平衡。

中国古人一直自信地认为自己是宇宙世界的中心。这使得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乐观的包容精神,能兼收并蓄一切外来文化——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后很快被中国化,其内省禅修、普济众生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信仰核心之一。

3、中国传统文化三个信仰核心,儒家独尊

(1)仁义中和-敬

(2)道法自然-静

(3)空性觉悟-净

儒家思想文化温和的性格特征为百姓所接受,其天地君亲师的伦理秩序规范为统治者所尊崇,从而日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中流砒柱,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占据了统治地位。

4、中国传统文化六大核心理念

中华文明开启于上古炎*,世世代代继承发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整体观、统一变易的世界观、义利相济的人生观、仁者爱人的处世观、贵中尚和的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持续传承至今已约五千年,独具特色,生生不息。

二、中医养生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相互引证,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内容。

中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精神记忆的反映,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外化。

中医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以及治疗技术、养生方法等,凝聚着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怀,蕴涵着中国人千年持守的思维模式与生命哲学。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

(2)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体现为“天人一体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

传统文化对自然发展变化总结为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互化。阴阳是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易经》告诉我们,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太极图就是阴阳运动哲理的缩影。

(3)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中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

人体的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4)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等都有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蕴含其中。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5)

中医的脏腑名词及功能也受传统文化影响。如《*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之官,谋虑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人的脏腑功能以古代中国社会*治体制中的官制类比,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深。

2、中医养生学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门学科,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理念构建起来的关于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规律的科学体系,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中,其思想观念无不打上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深烙印。

三、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的源泉

1、

道家强调精气神,强调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的整体观,主张清静养神。

儒家重视修身养性,以仁为核心,“中和”为原则——中正平和的修身养性。

佛家注重内心的修养,以“彻悟成佛”为最终目标——禅净内修的精神修炼。

2、

儒家——重修身养性,以调摄饮食起居为主要养生方法。

道家——重精气神,以气功导引为主要养生方法。

佛家——以“参禅”已达到养生的目的,制定诸多戒律约束,使人专心修禅。

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形成,其标志是《*帝内经》的问世,全书篇有40余篇涉及养生。

3、道家思想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流派中,道家文化一直被学界公认为与中医学的渊源最为密切。汉朝“*老”并称,“*”即《*帝内经》,“老”即老子《道德经》,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这种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道教思想和文化与中医养生理论如影随形,密不可分。

道教徒为求长生不老,创造和发展养生方法,承袭了古代的行气、导引、按摩等术法,在理论上、方法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其长生不老的目的虽不能达到,但对健身延年却颇多成效,有借鉴价值,现存《正统道藏》中有记载。

(2)

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这一切都与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精神契合无间。

许多著名的医家在道教理论及养生学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历史上一些有影响力的养生学著作也大多为道教徒所著。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梁代陶弘景《补阙肘后一百方》等。

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是一名道医,他不仅精通医术,也崇尚老庄,尤其将道教的服食方法引入中医养生领域,倡导药食两攻,为中医养生食疗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2、儒家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

(1)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代表。孔子一生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提出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点内容。

孔子认为,“仁者寿”——具有仁德者方长寿。

养生以养心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养心重在养性“养心莫善于寡欲”,忠告“少壮老”力戒“色斗得”,把这种养性观融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通过养性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同时注重生活、起居、劳逸、饮食、清洁、四时节气的调护等。

(2)儒家的中和思想也成为了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开创了身心并重的养生之道,形成了自身传统特色和优势。儒家推崇“中庸”之美,追求一种恰如其分,达到整体和谐的完美。儒家文化不走极端,温良平和的特点对养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与中医养生倡导燮理阴阳、中正平衡的真谛互通。

(3)儒家“和”文化意识与中医养生

①“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

②“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

③各种关系的失和是产生病、乱的原因

④养生、治病与治国同出一理。

⑤“和”是中医调治疾病的八法之一

⑥“和法”的代表方——小柴胡汤

⑦善于调和的“国老”甘草

致中和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3、佛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补充作用

(1)

佛家讲求禅定,强调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并将它作为调节心绪的一种手段和精神治疗的一种方法,提倡“戒、定、慧”心灵升华。

佛家侧重于通过心理修养来达到健壮人格和体魄,与儒家的养心养生异曲同工。

佛教戒律是修行僧尼必须严格遵守的清规戒条,要求修行者务必使自己的言语、意念、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做到乐施行善利众,也就是养德。

(2)

佛教五戒如素食主张,就对中医的食养、食疗思想的形成有不同程度影响。

佛教中一些理论的精髓,与东方传统文化在根本上是相吻合的。

这些积极的东西经过历代医家的吸收,已改变了它特有的宗教内涵,逐渐被纳入了我国传统的中医养生学之中。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儒、道、佛三家都重视养生,各家思想都反映了对中医养生学的理性认识,三者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并相互补充。

源于西方,昌于东方。

4、道、儒、佛养生思想的共同点

(1)继承和发展了《*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2)强调精神摄养,提出“养性”之说以此为养生原则,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3)主张饮食调养

(4)提倡顺时奉养

(5)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6)注意药物扶持

(7)强调房中补益。“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不可纵欲。

四、中医养生之道

“无病即健康”这是我们很多人的看法,但是,这句话是错误的。事实上,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还有一种状态,即:“亚健康”,这种状态下如不注重养生,就会发展为疾病。

1、中医养生的概念

养生:保养生命,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1)健康人的生理特征:精充、气足、神爽

眼睛有神

呼吸从容

二便正常

脉象缓匀

形体壮实

面色红润

牙齿坚固

双耳聪敏

腰腿灵便

声音洪亮

须发润泽

食欲正常

情绪稳定

记忆良好

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内联脏腑,表里相一。

(2)WHO健康四要素

父母遗传15%

医疗条件8%

社会自然环境17%

个人生活方式60%(养生我做主)

(3)中医学对健康的认识

整体观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辨证法

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4)中医学对治病的认识

三种状态:“未病”“欲病”“已病”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未病体检中心宣传标语)

上医:维护健康养生医学。未雨绸缪,防病于未然,治未病

中医: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防微杜渐,欲病救萌

下医: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5)中医养生文化基础

养生整体观——“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养生核心———精、气、神

养生理论———阴阳学说、脏腑经络

(6)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正气为本: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7)中医养生

7项原则:

协调脏腑

畅通经络

清静养神

节欲葆精

调息养气

综合调养

持之以恒

7大理论:

天人相应

形神共养

药食同源

动静互涵

正气为本

平衡阴阳

辩证施养

9大学派:

顺应学派

养性学派

动形学派

静神学派

温补学派

培元学派

调气学派

药饵学派

食养学派

2、中医养生之道——精神养生

(1)调神养性法——淡泊名志、宁静致远

立志养德

养神畅志

开朗乐观

心理平衡---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伤害

因时制宜---顺自然之性

(2)调摄情绪法

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悲伤肺;思伤脾。

节制法:遇事戒怒;“宠辱不惊”

疏泄法:直接发泄法;疏导宣散法

转移法:升华超脱法;

移情法:琴棋书画易情法;运动移情

情志制约法: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中医养生之道——四时养生(天人合一)

春:阳长阴消春夏养阳防风养肝木春捂秋冻防春困夜卧早

起;

夏:勤晒被褥葱姜蒜韭菜多室外活动养肝戒郁怒夏至阴生防暑养心阳防空调病通风凉爽避免着凉益气清暑健脾利湿清晨或傍晚散步养心节狂喜

长夏:防湿养脾土防湿邪保睡眠养脾忌忧思(夏病冬治)

秋:阴长阳消秋冬养阴秋天防燥养肺金早秋防温燥,晚秋防凉燥防秋凉感冒清润甘酸百合太极八段锦养肺减伤悲

中医养生之道——环境养生

1、自然环境与健康:地形,空气,饮水

2、居住环境与健康:房子坐向;清洁安静环境,环境美化

3、居室环境与健康:通风,阳光,湿度,温度,色彩,气味

中医养生之道——起居养生

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劳逸适度:正常运动或劳动

浴身保健法:水浴,日光浴,空气浴

服装顺时适体:合四季、合生态

“九常”:常梳发、常搓面、常揉鼻、常伸肢、常运目、常叩齿、常旋腹、常弹耳、常提肛

中医养生之道——二便养生

“凡人之生,热而汗,产而易,二便顺利,则气之通也。”

便秘食谱:适当增食玉米、小米、高粱米,多吃粗纤维蔬菜,如芹菜、韭菜、竹笋、莴苣、油菜。

腹部按摩功方法:仰卧位或坐位,用一手或两手叠起,在腹部围绕脐部回转式按摩,顺、逆时针各50次,约需10分钟。早、晚各做一次功。

常饮用麻仁粥。

中医养生之道——睡眠养生

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1、睡眠时间和质量:

2、睡眠方位与姿势:“卧如弓”,右卧以舒脾气,归于肝。

3、睡眠与卧具(床铺、枕头)

4、睡眠环境

5、子午觉:

子时23:00-1:00,是少阳胆经当令时辰,身体元阳之气萌发时刻,此时入睡,阳气正常升发。

午时11:00-1:00,是手少阴心经当令时辰,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此时休息小睡,阳气收敛,阴阳平衡。

睡眠禁忌:切忌七情过极,多言,饱食,饥饿。

中医养生之道——饮食养生(食药同源)

《内经》:凡欲诊病,必问饮食起居…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孙思邈: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吃得好并不意味吃得对”合理调配,五味调和。

健康膳食金字塔“四少四多”:

少盐多醋

少糖多果

少肉多菜

少药多食

中医养生之道——针灸、按摩养生

1、针灸保健

2、灸法保健

3、推拿按摩保健

?常用穴位:

足三里——健脾养肝

合谷——健头养面

内关——健脾止呕

涌泉——补肾养心

百会——补脑安神

中医养生之道——药物养生

1、益气:人参、*参、西洋参、*芪等

2、养血:当归、龙眼肉、阿胶等

3、滋阴:枸杞子、百合、麦冬、桑椹子等

4、补阳:鹿茸、杜仲、肉桂、核桃等

5、清热:菊花、金银花等

6、消食行气:萝卜、陈皮、山楂

7、活血通脉:三七、丹参、玫瑰花

8、利湿:冬瓜、苡米等

9、键脾:山药、砂仁、山楂等

10、养心脑:大枣、首乌等

中医养生之道——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1、太极拳

2、五禽戏

3、八段锦

4、易筋经

5、气功保健:吐纳法,津常咽

6、快走步

7、勤动脑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帝内经》已记载运动养生疗法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多萎厥寒热,其治宜按摩导引按礄”

《素问·血气形志》“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素问·奇病论》中提出用导引配合用药治疗“息积”等病症。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导引图》描绘了44种导引术式,其中标明专门用于治疗疾病的就有10种,如“引聋”、“引烦”、“引温病”、“引髀痛”“引漆痛”“引项”等。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体育、医学界为之震惊。导引图出土至今,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曾组织专家、学者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健身术的基础上,挖掘整理马王堆导引术健身方法。

湖北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引书》共字,约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年)前抄写在枚竹简上,是一部古代专门记述道家导引与养生的著作。

《引书》释文最初在《文物》年第10期上公布,其后高大伦先生在其专著《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对简文作了较为详细的译注。

《引书》对于中国医学史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改写了一些中国医学史上的最早记录,如《引书》记载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术和叩齿术,较晋代葛洪的记录要早四五百年等等。其内容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导引图》相类。因马王堆帛书残损太多,无法通读,且《导引图》有图无说,而张家山汉简字迹清晰,内容齐全,刚好弥补了帛书的不足,它是继马王堆帛书之后祖国医学文献中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东汉末年,华佗模仿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了“五禽戏”,即虎戏、鸟戏、猿戏、鹿戏与熊戏,把导引术进一步发展。

热播的电视剧《大*师司马懿之*师联盟》中,司马懿一遇到压力就开始练习五禽戏,硬是靠五禽戏熬到了最后。该剧的热播使五禽戏养生功大热。

中医养生之道——娱乐养生

琴(乐)棋书画,畅情抒志

交友旅游,开阔胸怀

读书看报,消遣娱乐

花木鸟鱼,怡养性情

相关专题演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草堂董事长*贤孙在“首届6·13百草堂健康节”主题演讲(视频+全文)

往期精彩

6?13百草访谈录|母婴篇:“绿草元”为什么受消费者热捧?

盛典开幕|首届“6?13百草堂健康节”在广州成功举办

出发!迎接“首届6?13百草堂健康节”贵宾

预告|首届“6?13百草堂健康节”暨公司成立21周年庆典活动

群星齐贺“6?13百草堂健康节”暨公司成立21周年庆典盛大活动

6?13百草访谈录|口腔篇:“草方”牙膏,关爱3亿家庭的口腔健康

牙齿健康,端午才有嚼头!(草方清火修复专效牙膏)

百草堂的前世今生:

美好健康生活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