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不是总有朋友说,今晚我不吃主食,米饭面什么的,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这样可以减肥。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哦~
所以,今天膳食君就搜集了一些我们在吃五谷的时候存在的误区,下面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吧~
01
减肥膳食误区——“主食摄入比例越少越好”
低碳水化合物的减肥膳食机理,其在起初阶段即可以加速体重的下降,是由于体内水分的快速流失,而对体内脂肪的减少并无较大作用。并且,这种减肥膳食方式会引发口臭、腹泻、疲劳和肌肉痉挛等,更甚者会导致危及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引发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
02
造成肥胖原因的误区——“碳水化合物容易发胖”
减肥者以及为了追求“模特瘦”的正常体重女性,会以控制主食(米饭、面制品以及马铃薯)的摄入,对体重进行刻意地控制。这是居民在饮食结构中的误区之一。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为人体的三类产能营养素。1g脂肪在人体内能产生约38kJ(9kcal)能量,1g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则仅产生约17kJ(4kcal)的能量,质量同等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约是碳水化合物的2.2倍,因此,相比碳水化合物而言,脂肪更有可能产生能量过剩。
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会刺激其食欲,而需要摄入更过的能量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而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供给,只需要摄入较少的能量即可满足食欲。因此,相比较高脂肪食物来说,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米、面食品,不易造成能量过剩而使人发胖,反而会降低摄入能量的食欲。
03
选择倾向误区——精细米面为优
营养学分析指出,谷粒是由谷皮、糊粉层、谷胚和胚乳四个部分由外向内而组成的,其分别含有不完全相同的营养成分。谷皮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构成,包裹在谷粒外面,同时还含有部分矿物质;谷皮内侧为糊粉层,以B族维生素及蛋白质构成;谷胚即谷粒发芽的位置,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E、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矿物质。精米精面,由于过度的研磨,会丢失大量的营养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而维生素B1的缺乏极易引起“脚气病”。食物太过精细(精米),膳食纤维含量必然很少,往往食后不易产生饱腹感,容易进食过量而导致肥胖,引发血管硬化及高血压等疾病。
糙米与全麦粉由于未经过多研磨,反而保留了较为完善的营养素,营养价值相对较高。而且粗粮中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以对大肠产生机械刺激,促进肠道蠕动,对于预防肠癌和由于血脂过高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好处。
夏天如何吃五谷
所谓顺应四时,也就是说不同的时候要吃不同的东西。现在夏天到了,那我们该怎么吃五谷呢?
中医养生理论主张饮食的调节,必须顺四时的变化,因时节而异。春季适宜食用苡米以健脾利湿,夏季宜服用绿豆汤、小豆汤以祛暑化湿,秋季则滋以芝麻、糯米、粳米柔润之品以润燥补益脾肾,冬季则当服用黑芝麻与李子来滋阴补气、温中补虚。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盛夏之月,阴气内伏,暑*外蒸,夏令则应进食温软之品,忌食物过量,渴则温饮粟米,适当食用瓜果之品。”
从中医角度来看,“五谷”均为植物的种子。种子埋入土中,吸收天地万物之精华,顺春季生发之气发芽、成长、壮大,最终成长为成熟的植物。
说明种子蕴含旺盛的生命力,浓缩了植物所有的精华。种子是生物经春、夏、秋、冬四季而进行生、长、化、收、藏的产物,具足完备的四季天地自然之气。
夏季养心,小麦重养心。小麦被称为“五谷之贵”,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对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盗汗以及烦躁情绪有食疗作用。可取带皮的全小麦熬粥,每天早中晚服用。
小麦红枣粥
原料:小麦克,大枣10枚,糯米克,饴糖(麦芽糖)克。
做法:小麦、大枣、糯米加水煮2小时,放入饴糖即可。
夏食五谷的好处
《*帝内经》夏季养生方法强调,药物与饮食物不尽相同,但均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及寒、热、温、凉四性,并在人体内发挥升降浮沉的作用,因此结合饮食物性味的特点进行补精益气,调节阴阳在体内的平衡,以达到保养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同时指出,如果搭配不当,可致使阴阳失衡,引发疾病。
以上观点均说明,在疾病的饮食调护方面应遵循适宜本脏的谷食规律摄入,才能有助于祛病,补益本脏,助其病愈。
不同的谷物因其功效不同,会影响到不同的脏腑感受其相应的气而发挥作用谷类食物具有补气、补脾胃、和中功效,说明谷类食物以补脾胃之气为主。
例如麦芽、小米有健胃的功效,可镇静安眠,产妇食用小米粥可促进乳汁的分泌;《本草纲目》称小米“和胃温中”,其味甘咸,可健脾和胃、清热除湿、解渴、安眠,适宜阴虚内热、脾胃虚弱者。
《长沙药解》中记载粳米为稻,入脾、胃、肺三经,补脾精,化胃气,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淋。
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谷类食物中的纤维素,可促使大肠中的细菌产生酪酸,以阻止肠道癌细胞的增殖。
所以夏天食用五谷,好处多多~
往期精彩
姨妈期间不要错过这道膳食,缓解痛经+美容养颜!
夏季吃火锅小心中招,误入这五个雷区后果很严重!
37岁美女每天至少敷两片面膜,去医院一检查,后悔不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