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图书系列推介中国儒家文化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有诊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学派。儒家,儒字拆开,人和一个需字,人们需要的,人们想要的,这就是儒家。儒家学派以其特有的魅力绵延至今。

儒家文化创始人为孔子,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中心,提倡血亲人伦、修身养性、思想道德,而中心思想的核心则是“仁”。

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的影响甚深,可以说人们的道德观、自我约束力,皆缘起儒家思想。本专题为你整理儒家文化的相关信息,愿大家能更全面的了解儒家文化的世界。

01

said:

先秦儒家哲学

书名:先秦儒家哲学

作者:傅佩荣

索书号:B.05/

内容简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何以今日哲学视角考量,唯有儒、道两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永恒哲学的条件?儒家又称“孔孟之道”,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那么荀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吗?在这本书中,傅佩荣教授将给你完整详尽的答案。

本书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学”讲稿修订整理。书中依序介绍五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要旨,系统串讲孔子的一贯之道、孟子的发挥完善,以及先秦历代孔门弟子的总结积累。在这个学习儒家思想的*金时代,傅老师跳脱“秦*荀学”的限制,不做“阳儒阴法”的妥协,以哲学理性、学术良知、传即所习的态度,完整呈现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与光辉。这本书将让你发现,真正好的哲学,是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并能带来巨大快乐的。

02

said: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书名: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作者:许登孝

索书号:B.1/48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从儒学早期的经典著作,即四书五经中摘取编写而成。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含《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含《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这些儒家经典著作中摘采了一千余条经典名句,后经删汰、整理、分类编写。全书共分11个类别,计有治国、道德、修养、伦理、节操、处世、教育、哲学、文艺、爱情及其他,共多个条目。举凡涉及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无敢阙如,靡不毕包,涵盖了四书五经中的主要内容。

03

said:

论语新解

书名:论语新解

作者:钱穆

索书号:B.25/30=8

内容简介:《论语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然众说势难备列。程式《集释》篇幅逾两百万字,而犹多遗漏。本书所采,亦多越出程书之外者。然若专举一说,存以为是,又使读者不知有古今众说之异,亦无以开其聪明,广其思路,而见义理之无穷。且一说之是,初不限于一人之说。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当兼采三家四家之说斟酌和会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众说,几所采摭,理当记其姓名,详其出处,一则语见本原,一则示不掠美。然就读者言之,则贵能直就注文而上通《论语》之本义。大义既得,乃加沉潜反复之功。若注文一一称姓名,列篇题,又势必照录原文。原文义旨未尽,复须重加阐发。遇折衷诸家,则必条列诸家之说于前,续加融贯之文于后。此可以显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实无益于读者之精契与密悟。

《新解》旨取通俗,求其为一部人人可读之注,体求简要,辞取明净,乃不得不摆脱旧注格套,务以直明《论语》本义为主。虽违前轨,亦具微衷。抑如未注,义诂事据,多本汉儒,亦不逐一标明。惟引宋儒之说,始必著其姓氏,以见其为一家之解。余书非欲成一家言,仅求通俗易诵览,自不必一一征引出处。倘读者必欲追寻本原,则上举三书与程氏之《集释》具在,循此踪迹,宜可十得七八。纵欲掠美,实亦无从尔。抑余之为新解,亦非无一二独得之愚,越出于先儒众说之外者。然苟非通观群言,亦无以启发新知。众说己见,既如水乳之交融,何烦径渭之再辨。且作注加筌蹄,意在得鱼兔。鱼兔既获,筌蹄可弃,故亦不一一标出也。本书*先属稿在年春,当时力求通俗,专用白话。成稿未及四分一,乃复悔之。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欲以通俗之白话,阐释宏深之义理,费辞虽多,而情味不洽。又务为浅显,骤若易明,譬如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意不如改用文言,惟求平易,较可确切。虽读者或多费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浚其深慧。惟苦冗杂少闲,乃遂搁置。低碳出行,城市轻轨网络的形成,地铁成为出门首选;共享单车为很多近距离出行的最佳选择;绿色车牌的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开始接受这一新型能源车了。

04

said:

中国儒学史

书名:中国儒学史

作者:程志华

索书号:B.05/

内容简介:《中国儒学史(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为汇总并疏解中国儒者之思想,以呈现中国儒学发生及发展的脉络。具体来讲,儒学之发生有其“文化土壤”之总体的原因,亦有其思想家个体的原因。就前者来讲,唐、虞及“三代”历史文化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为思想家提出了问题。就后者来讲,孔子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以“仁”为核心,以“恢复周礼”为目标,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答案,从而成为儒学理论的原点。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仍在发展,时代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当时的儒者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延续着儒家学说发展的脉络。该书之写作,即意在对古代儒家学说发展的脉络进行汇总并疏解。

05

said:

阳明先生集要三编:黔南今本

书名:阳明先生集要三编:黔南今本

作者:(明)王守仁,(明)施邦曜辑评,刘宗碧点校

索书号:B.21/14

内容简介: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江杭州济美堂刻本、清光绪四年贵州黔南刻本,考证了黔南刻本的版刻源流。第二部分,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主体,也即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崇祯本、乾隆本、黔南本序,《年谱》,《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第三部分,本书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该书不仅对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进行特征分析,进行真伪、谬误、源流和形成时间的考订、校勘和编纂,且为阳明文化在贵州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真实有效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06

said:

传习录译注

书名:传习录译注

作者:(明)王守仁撰,王晓昕

索书号:B.24/19

内容简介:《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既有阳明与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又有阳明与时人的书信往还,内容丰富,体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格物等哲学思想。王阳明对朱熹的哲学观点既有服膺,又有批驳,他认为朱熹晚年对自己早期的思想多有匡谬纠正,因此,编纂了《朱子晚年定论》。此次译注,为了方便读者全面理解阳明思想,将《朱子晚年定论》全文作为附录置于书末,另以哲学术语、人名、书名为主要索引项编制了《传习录》原文的索引。本书注释以阐述阳明哲学思想为旨归,精要得当,译文则通俗易懂,文笔流畅,是《传习录》译注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07

said:

经义述闻

书名:经义述闻

作者:(清)王引之撰,虞思徵,马涛,徐炜君校点

索书号:Z.2/28

内容简介:此为《高邮王氏四种》之一,题王引之撰。《经义述闻》凡三十二卷。此书系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校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小戴《记》、左公穀三《传》《国语》《尔雅》诸经之后,就其中经传文字讹误,注疏师说异同,皆考辨而成札记,体例与《读书杂志》如出一辙。《述闻》与《杂志》,可以视为王氏父子,尤其是王念孙学术理想的具化。此外,另有《春秋名字解诂》二卷、《太岁考》二卷、通说二卷,与诸经《述闻》合刊。

此次整理,以王氏家刻本为底本,以《清经解》本为校本,不做细致校勘,一来版本情况比较简单,无须如此;二来以为读者提供读本为主要目的。

此为我社整理出版《高邮王氏四种》中最后发稿者,主持整理工作的虞万里先生写长文弁于书前,将王氏父子校勘研究先秦两汉典籍及其传注的缘起、过程、结果,和父子二人的研究方法、工作形式皆一一详为考证剖析。《述闻》的著作权自刘盼遂撰二王年谱时便有疑义。虞先生通过对所见二王残稿、二王手批校本、《述闻》初二三刻本之间错杂关系的梳理,对《述闻》乃至全部四种著作的发明权、著作权作了十分合理且具有说服力的阐释。《述闻》将是我社《王氏四种》中最晚问世的,值此之际,虞先生此文,可谓是对王氏父子学术的一个清晰的交代和介绍。

08

said:

焚书

书名:焚书

作者:张建业

索书号:B.91/29

内容简介:《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李贽在《自序》中说:“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这就表明,李贽已经预料到,《焚书》的出版,必将引起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迫害,但他还是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将《焚书》刻印了。在《焚书》里,他尖锐地揭露了当时那些讲理学者的丑恶嘴脸,并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儒家学派的祖师孔子及其所谓“经典”。李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批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可算是空前激烈的,不但在当时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