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375991.html|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一)整体观念的概念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
(2)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结合与统一。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与其相关的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协调统一。物质为功能活动提供必要的给养,而功能活动又能调节物质的新陈代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不仅是生物人、自然人,而且还是社会人。每个人与*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人际关系、婚姻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二、辨证论治
(一)症、证、病的概念
(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亦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则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是属于风寒还是属于风热辨别清楚,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或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属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学应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方法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着临床诊断与治疗。
(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不仅应用于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而且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1.阐释疾病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如肾精亏虚不能资助肝血而致的肝肾精血亏虚证,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而致的肝阳上亢证等。子病及母,即子脏之病传及母脏。如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的心肝血虚证,心火旺盛引动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证等。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如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即木旺乘土;或先有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即土虚木乘,而致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和证。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如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称为“木火刑金”;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水肿,称为“土虚水侮”。
2.指导疾病诊断
由于脏腑都具有五行属性,因此从色、味、脉等外在表现,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疾病。例如,诊断本脏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诊断为心火亢盛。诊断疾病传变:脾虚病人,脉见缓象,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病人,脉象洪,而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
并且,可以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色脉相符;或色脉不符,若见沉脉,则属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若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其他四脏亦可据此判断。
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在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时,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则,包括补母或泻子两个方面,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等。
(1)滋水涵木法通过滋补肝肾之阴,以涵敛潜制肝阳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偏亢之“水不涵木”证。临床可见头目眩晕,眼目干涩,颧红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症。
(2)金水相生法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阴虚不能布津以滋肾,或肾阴亏虚,不能上荣于肺,而致肺肾阴虚的病证。临床可见咳嗽气逆,干咳少痰或咳血,音哑,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遗精,体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3)培土生金法通过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治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气虚,生化减少,而致肺气失养的肺脾气虚证。临床可见久咳,痰多清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症。
(4)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火,在此是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益火,补益命门之火,即温肾阳之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的脾肾阳虚证。临床可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腹泻,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无力等症。
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基本治则,包括抑强,或扶弱两个方面,即泻其乘侮之太过,补其乘侮之不及。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
(1)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和肝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具体应用时,对木旺乘土之证,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对土虚木乘之证,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2)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而致水肿胀满的证候。
(3)佐金平木法滋肺阴、清肝火的治法,又称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肝火上逆犯肺之证。若因肝火太盛,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之证,又当清肝火为主,兼以滋肺降气。
(4)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应用于针灸疗法方面,可依据十二经脉及其“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进行选穴治疗等。
应用于情志疗法方面,可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相胜关系,调节异常情志变化,恢复其正常的情志活动。如恐可以胜喜,是因为恐为肾志属水,喜为心志属火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相互结合,关系密切。论阴阳则联系到五行,言五行又离不开阴阳。如概括脏象的阴阳五行属性:心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除某一脏腑本身都有其不同的阴阳外,由于脏腑之间均存在着五行生克的关系,所以,任何一脏腑的阴或阳的变化,就可能会涉及到与之有关的其他脏腑阴或阳的变化。
如肾阴虚常引起肝阳亢,就有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说明事物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