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jc/161210/5112510.html庄子是战国中期(公元前年前后)的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其著作现有《庄子》(唐赐号《南华真经》)三十三篇传世。庄子的修持思想同于老子的清静无为,偏重精神解脱,强调天人合一。
《庄子》所述的气功修炼方法属于理法合一之顿法,重在悟解,即通过对功理的学习直接体会功理所述之境界。因此在介绍具体修炼方法之前有必要了解庄子关于“心斋”的论述。
“心斋”见于《内篇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这段话的意思是:专心致志地精神内守,不要发挥感官的作用,即外界对我们感官的刺激不要理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去体会或感知身体内部的生命存在状态。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的含义。“听止于耳”,意即不再发挥我们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器官的感知功能,而“听之以心”,“心止于符”是对“听之以心”的程度的规定。因为,“符”乃符合之意,有恢复原来状态的含义,所以在这里是强调“感”与“知”的自然结合,即感而有知。
以上我们解释了: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的意思,概括起来告诉我们不要理会外部刺激,注意感知身体内部的存在状况,并由“知而有感”进入“感而有知”的状态。
下面再看看“听之以气”,原文告诉我们: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由此可知,理解“听之以气”的关键是弄清“虚而待物”。“虚而待物”的含义是用以非宏观特性为背景的观念去对待物质存在。而“听之以气”指的是对人体这一物质存在,在“虚而待物”的认识中的感受。
最后我们看看“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的意思。“道”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宇宙本体认识的代名词,具有无限差异的宇宙产生于(相对人的感官感性认识能力而言)没有任何具体规定的“虚无”之中是“道”的一个重要内涵。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是告诉我们“虚而待物”是我们体道,合道的基础,是使我们的生命与宇宙本原同一的途径。
虽然《庄子》所述的气功修练法属于理法合一之顿法,重在悟解,即通过对功理的学习直接体会功理所述之境界。但对一般的修持者而言却难于一下顿悟,因而有后人根据自己对古人的理解及实践体会,整理出了可被一般修持者掌握的方法,下面介绍功法二则。
庄子听息
庄子听息法的内容:首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可先用耳听呼吸之声,进而感知伴随呼吸的身体的运动,再进一步我们对身体的感知会进入“感而有知”的状态,最后达到“听之以气”的境界。
要注意的是,“听之以气”的感受通常先是不自觉地发生在身体的局部。至此,我们还不要以为功成,我们还要继续“听之以气”并有意地“虚而待全身”,使这种局部的感受逐渐向全身弥漫、扩散,使全身都处于“听之以气”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还可继续行功,用意“虚而待身之以外”以达“宇宙融于我,我融于宇宙”之境界。
练习此法可不拘时间,地点,对神经衰弱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疾病疗效较好。
在练功过程中,不要人为追求境界的转化,只要安心于当前的状态,对境界的转化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庄子坐忘
“坐忘”是《庄子》一书中关于练功状态的一种称谓。这种状态指的就是“心斋”中“听之以气”的状态,具体内容如下:
(1)姿势人坐椅上,双脚平放地上,双臂交叠,曲肱伏于桌上,枕以前额,颔稍内收,颈稍挺。坐好后,臀部再稍后移,使呼吸自然到小腹。
(2)要领可概括为松、沉、忘字。松指形体和心理的放松,对形体而言姿势要舒适,对心理而言可回忆疲极欲息或如释重负的感受。沉指意、气俱下沉小腹,沉可通过感知腹部的呼吸来达到。初时,忘指除感受松,沉之外不再想什么,也不再希望什么,最终,忘指达到“听之以气”。
(3)收功仰天嘘气一至二次,然后搓手搓面,稍事活动即可。
(4)特点此功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形导气,此法虽然不强调气沉丹田,但由伏姿决定气自然下沉丹田,这可起到强化性机能,促发“活子时”,即“生精”之效,另外,收下颔,挺后颈,亦称“闭任开督”,这样可使任脉气机下降,督脉气机上升,有利于气沉丹田,还精补脑。
(5)疗效此法具有恢复提高性功能,补肾健脑,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机能,解除便秘等作用。
(6)注意根据练功目的不同,此功法有两种变化,一种是当“活子时”产生后按丹法的要求行“炼精化气”之功;另一种是不管产生什么反应,一概不去理会,按“心斋”要求行“听之以气”的功夫。
以上两个功法是根据陈撄宁、王松龄前辈的有关论述整理而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庞东辉)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