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容易“脾虚”了,即便没有明确的疾病,但“脾虚”仍旧是很多国人的生命状态。
之所以如此,首先,中国人用心多于用身;其二,中国人有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的巨变;其三,中国人肌肉力量相对弱。
想改变这种“脾虚”的宿命,必须选择适宜的饮食和锻炼。
中医说的“脾”,不是腹腔中那个长条的器官,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的“脾”指的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所以,“脾虚”的时候,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其中包括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甚至生殖系统,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脾虚”的时候,就是这些系统的功能可以分别甚至整体不足,而器官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疾病开始的前期,甚至是从亚健康向疾病过度时期。
中医讲,“思虑伤脾”,思虑是中医“心”所管的,属于火,而脾属于土。按照五行学说,火生土,火是土之母,心思过重的人自然胃口不好,容易生病。如果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是精神压力所致,大脑皮层对下层的指挥失灵了或者出昏招了,中国人更擅长用脑子,甚至用心术,这就增加了“脾气”受损的几率。
中医说的脾,是主肌肉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多是脾虚,肌肉的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到脾。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在,中国从温饱不足变成小康了,体力活动锐减,结果又从过去的肌肉过劳,变成了现在的过逸,过逸就要用进废退,同样是对脾气的削弱。
另一点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体质特点。中国男人少有肌肉壮硕者,白面书生,弱不禁风曾经是既往国民的常态,甚至符合传统审美,所以才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褒贬。
中国女人高发的疾病之一是漏尿,一般在五十岁之后,因为咳嗽,大笑甚至奔跑而出现小便控制不住,这和生育多少没直接关系。非洲的生育率比我们高很多,但那里的女性无此尴尬,就是因为我们不是肌肉有力的体质类型,这也是中国女性更容易出现垂臀平胸,更容易有“*脸婆”的问题,而*色,是脾气不足时必然显现的颜色。
不独运动用到的肌肉,胃肠道的肌肉也同样,所以大便不成形,吃了硬质的食物消化不良等也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因此,喝粥是中国的民族习惯,而欧洲人却吃意大利面,后者的坚硬显然是被我们脾虚的体质本能就会拒绝的。
鉴于此,让中国人民“全民补脾”也不为过。具体说,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适度地锻炼肌肉,放松心情,这三点应该是中国人的养生方法。《*帝内经》讲的“五谷为养"已经为国人选择了谷薯类,粮食类这种最清洁的生命能源,更能使人“灵肉合一”修身养性的太极拳,也向来是养生大家乃至长寿者的多选。
脾虚的表现和调理方法
脾气受伤后有两种表现,越来越胖或者越来越瘦。如果是思劳伤的脾,脾气虚可能表现为越来越瘦;如果不是因为心情,而是因为懒,因为久坐、不运动导致的伤脾,体内垃圾*素逐渐堆积,人也就越来越胖,而且是虚胖。
方法不靠谱,当然越减越肥。
我们总能听到“过劳死”的新闻报道,事实上,“过劳死”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过劳引起的更多问题是“过劳肥”,就是越累越胖、越忙越肥,这是很多人的经验。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过劳伤的首先是脾,脾气虚了,代谢能力下降,能量过多地存留在体内,人就变肥胖了。这种胖子肯定是脂肪多、肌肉少的。“十个胖子九个虚”,这里的“虚”指的就是脾虚。
对此,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中早就清楚地提到了:“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这段文字里包含了几种状态和体形:
首先是“能吃且胖型”。这种胖很明显是吃出来的,是胖而不是肥,而且常见于年纪轻、正处于发育期、胃口特好的人。他们的胖是比较结实的,主因就是饮食过量。这应该不能算病,只需要控制食欲、加强运动就可以了。
其次是能吃且瘦型,或者是虽然吃得少,人却很胖。这两种情况显然都是病态。
先说“能吃却瘦型”。很多人怎么吃都不胖,通俗地讲,就是吸收功能不好,“酒肉穿肠过”了,这就是脾气虚的问题。我见过一个很秀气的女孩子,特别能吃,而且特别喜欢吃肉,但是,到了晚上肯定一次腹泻光,所以她放开了吃也不会有长胖的风险。她身边的女孩子都羡慕她的这个“优点”。
其实,这种“优点”早晚要变成缺点的,因为脾气虚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身体不吸收,肯定还有不能代谢或者代谢能力减弱的问题。只不过前面提到的这个女孩年纪轻,代谢问题因为年轻、生命力旺盛而暂时不明显。到40岁以后,整体的代谢能力下降,脾气虚导致的代谢无能的问题就会加重,那个时候的她,很可能就成了一个大胖子。即便到了那时,她仍旧还会有腹泻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种是李东垣说的"少食而肥型",就是我们说的“喝凉水都长肉”的那种人。这是典型的脾气虚,也很可能是那个吃牛排而不胖的女孩子的未来。这种人除了“少食而肥”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肌肉无力。所谓“肥而四肢不举”,就是虽然胖,但不是肌肉多,而是脂肪多,所以运动起来仍旧无力,他们的脾虚和肥胖都是过劳所致。
这种过劳主要是因为心力交瘁,是思虑过劳。中医五行中,火生土,而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心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现在的知识分子多给人“手无缚鸡之力”的脾虚印象,他们的脾虚就是因为用脑过度、心思太重导致的劳心所致。
脾气虚、代谢能力弱,脂肪之类应该消耗出去的“脏东西”就要停在身体里,李东垣称其为“邪气盛”。这种停留在人体内的“脏东西”,中医叫“痰湿”,所以吃得少但也胖的人,一般体内都有痰湿,需要通过补脾祛除痰湿的办法来减肥。
这种脾气虚导致的“过劳肥”,是当今最常见的。在忙碌的情况下,一般人是无暇管住自己的嘴的,抓到什么吃什么,凑合填饱肚子而已,自然不能斟酌饮食的热量,也顾不上节制,这就加重了肥胖的程度。有的人虽然不胖,但体检时却发现得了脂肪肝,大家开玩笑说他仅有的脂肪还长在了肝上。这种情况在经常熬夜、值夜班的人身上更多见,即便他们没有吃夜宵的习惯,即便吃的夜宵的热量很低,但仍旧难免会发胖或者得脂肪肝。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理论,是因为他们在肝经值守的“丑时”,也就是夜里的1~3点,没有让肝脏休息,导致了这种代谢紊乱。事实上,这种违背正常作息的生活方式,更是对脾气的消耗。
“过劳肥”的人,减肥总是不成功,因为“脾气虚”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节食、腹泻来改善。节食和腹泻甚至还会加重脾气虚的症状,所以他们的减肥总是刚开始有效,很快效果就不明显了,或者体重很容易又反弹回来。毕竟我们要消除脾气虚这一导致过劳肥的根本原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还有一种与前面那个可以大吃肉,但仍旧很瘦的女孩子不同的人是“能吃且瘦型”,类似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虚性亢奋的结果,对此,中医归结为“胃火盛”。这种人不仅总是饿,还很容易渴,他们的瘦比起大吃牛排的女孩子来说,要明显地呈现出病态,人会显得很憔悴,皮肤也缺少水分,是需要马上治疗的。
少吃消炎药,慢性病人一般脾气虚
即便你确实有炎症,有慢性感染,比如你的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甚至慢性咽炎、慢性阑尾炎总是复发,你也不要仅仅盯着消炎药了,不妨增加一点儿补脾的中药,比如*芪。至少在服用消炎药的时候配合点儿,如*芪15克、大枣5枚、甘草5克,每天煎1剂,早晚各吃1次,你肯定能感到很舒服,炎症也能快一点儿消退,因为*芪这类补脾气的药是在帮你提高白细胞的战斗力。
既怕冷,也怕热,也是脾虚。
久坐伤脾,要适量运动。因为中医的脾是主肌肉的,久坐,就是缺乏运动,肌肉无力自然会反过来累及脾。
脾气受伤后有两种表现,越来越胖或者越来越瘦。如果这个人因为思虑过度,起因在于心情,他的脾气虚可能表现为越来越瘦;如果不是因为心情,而是因为懒,因为久坐、不运动导致的伤脾,体内的垃圾、*素逐渐堆积,人也就越来越胖,而且是虚胖。后者在现在更多见,它的直接后患就是催生糖尿病等富贵病。
如果你遇到了脾胃被油腻、寒凉所伤的状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脾胃休息。而让脾胃休息的最好食物就是热粥,大米、小米熬的粥都可以,严重虚弱的甚至可以从喝米汤开始。医史上记载过很多被判不治的危重病例,严重到连药都吃不进去,后来遇到名医,就是从米汤开始喂起,一点点地扶养脾气,等待脾气的慢慢恢复,从而最终康复。
小古为您送上古易方慈养肽系列和戊皇宫,将古传实证有效的经典食疗方结合现代科技,快速吸收,有助于补肝益肾,调理脾胃,修复细胞,提升阳气,提升抵抗力。
慈养肽
辅助调节肠胃、睡眠。
有助于:补肝益肾,调理脾胃,快速吸收,修复细胞,提升抵抗力。
主要成分:酵素粉(覆盆子、山葡萄、低聚果糖、低聚肽)。
是高纯度珍品浓缩版(口感也更为细腻)。
慈养肽Ⅱ号(小分子肽)
辅助调节肠胃、睡眠。
有助于:补肝益肾,调理脾胃,快速吸收,修复细胞,提升抵抗力。
主要成分:覆盆子、低聚果糖、低聚异麦牙糖、酵素粉、蒲公英、马齿苋、陈皮粉、胶原蛋白肽、大豆肽、牡蛎肽。
是精品版(口感微酸,适合大众口味)。
慈养肽Ⅲ号(益生元小分子肽-儿童肽)
帮助孩子调节脾胃,促进健康成长。
主要成分:山楂、山药、鸡内金、低聚果糖、低聚异麦牙糖、胶原蛋白肽、小麦肽、核桃肽。不含糖不会导致蛀牙。
是在慈养肽、慈养肽Ⅱ号的基础上,为儿童精心研发、专门订制的一款产品。
戊皇宫(五行属土)
辅助修复细胞功能。
主要成分:野生蘑菇,铁皮石斛,马齿苋,茯苓,蒲公英。
“戊皇为本”——有助于补充五行属“土”的营养能量,巩固人体健康之根本,帮助调理整个免疫系统。
更多调养案例,欢迎打开古易方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