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万民伞本不该有
■无限杂思之刘洪波专栏江苏泗洪县出现了“万民伞”、“清官旗”,据说是泗洪县民自发送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发,一个县纪委书记兼*法委书记要升迁,几百个县民闻讯前往相送,这里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有步履蹒跚的残疾人,有从外地匆匆赶来的打工仔,有下岗工人,有农民,有孩子,有离退休老干部,有退伍*人……这些人是个人身份,还是县民代表,怎么会自发聚集?万民伞、清官旗,谁制作,谁首倡,谁在县民中牵线搭桥?这是实有其事的吗?事情的真假,大概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层面是,县民送万民伞的情况是否出现,另一个层面是送万民伞的情况是否自发。现在看来,第一个层面的真伪应该不是疑问,泗洪县委县*府门前,确实出现过县民为升迁官员送万民伞、清官旗的情景。于是可以辨别的只是这个情景的出现是否自发。自发如何,不自发又如何?我想,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甚至如果它是自发的,会比不自发要更加令人悲哀。如果它不是自发的,不过让人鄙视弄虚作假。如果它是自发的,则会让人不知身处怎样的时代。我并非不希望出现一个好官。但一个好官出现了,于是县民就送万民伞、清官旗,这能让人想到好官是多么难得出现,也能让人去感受县民生活的真实,这样的生活难道是“主权在民”的国家应当有的吗?匍匐在地的民,没有权力的民,才会难得得到一个好官,并因此对一个好官感戴无比。我并非不愿面对生活的真实。无论幸福还是悲苦,只要是真实的,都应该面对,也必须面对。但我不会认为把悲苦装饰成幸福是什么好事。万民伞的后面哪怕是一个真实的好官,仍然注解了县民一般状态的悲伤,格外的感戴来自于“这个官是一个意外”。那么隆重的感戴是县民对一个官员的肯定,也表达了县民“扬善”的愿望。我并非不肯让县民存有一份希望。但我知道,哪怕某一个好官是真实的,但这样的官少到需要县民去送万民伞的程度,就表明意外就是意外,扬善的希望并不代表现实。如果一切条件不变,县民靠送万民伞以激发后来的希望,也会变成对痛苦现实的麻醉。这是无奈的,却是铁定的。我尤其不知道县民给官员送万民伞的事情,有什么值得津津乐道的。县民都活到了这个地步,以至于会对一个好官自发送万民伞,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地方*府不该为此而感到羞耻吗?“共和国”已近60年,是怎样的原因使得一个好官的出现仍然会导致县民用最古老的方式来感恩戴德?县官、县民、万民伞以及甚至连万民伞都无可送处,这样的图景是应该有的吗?终于齐全了,那些“最古老的方式”。旌表状,一直有之的。功德碑,前些时在河南登封有过的,县民立给了一个“好书记”,据说也是自发。万民伞、清官旗,现在也有了。当这些东西出现以后,人们的反应是什么呢?人们在问,那些获得了旌表、碑块和旗伞的官,到底是不是真的好,如果是真的好,这些“最古老的方式”就可以接受了。而我看到的,却是一副活化石的景象。活化石,总归是当代世界里很稀有的。物种要保护,但社会治理方式上的活化石,是不是也珍贵无比呢?(作者系杂文家)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