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渤海漏油事件的彻查和治理者的无力
如果不泄漏原油,将很少有人知道康菲公司;如果不泄漏原油,也将很少有人知道中海油的油田由康菲公司开采,而且,康菲公司所获得的权益,已大到事故几乎与中海油无关的水平。8月20日,国家海洋局联合六部委组成了联合调查组,报道说,这是 为彻查蓬莱溢油事故原因 。又有报道称,当晚,康菲中国公司承认,在蓬莱19-3油田C平台北侧15米范围内发现9处海底油污渗漏点。这表示 彻查 很有威力,还是表示唱和进行得顺利?蓬莱溢油事故,自6月初发生,到现在已两个多月。在《南方周末》6月30道事故前,公众没有得到过任何正式的消息,只有零星的小道消息在上微弱地出现。7月1日,中海油称,漏油只涉及200平方米,已有效控制,处理基本完成。7月5日,海洋局确认漏油已有效控制,造成污染840平方公里,康菲公司负全部责任,事故信息未及时披露是因为 不能一蹴而就 ,并 请大家放心 。7月6日,康菲表示清洁已近尾声,中海油表示将分担责任。这是此次漏油事故的第一阶段。海洋局、中海油、康菲公司,尽管迟迟未能让人知道漏油事故,但一番不尽如人意的解释,一番出入巨大的通报,仍然几乎平息了公众的愤怒。剩下的似乎只是赔偿问题。随后有消息称山东长岛、河北乐亭等地海域发现油污及水产损失,海洋局回应得很及时,与溢油事故无关。与什么有关呢,海洋局不解释。下一波舆论关注,是在8月10日《环球时报》报道韩国抱怨中国无视溢油问题并推卸责任后展开的。这一报道的次日,海洋局指责康菲公司熟知中国法规,故意懈怠处理漏油,致事故仍未解决,并责成其向公众道歉。中海油表示督促康菲做好工作。康菲承认漏油量飙升,且未尽力。海洋局似乎硬起来了,是因为漏油造成了国际影响呢,还是突然觉得要硬一下;是被要求要监管呢,还是开始主动作为?在这起漏油事故中,国家海洋局有何公信可言?中海油与康菲公司,是无视海洋局头上笼罩的国家权威,还是与海洋局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海洋局是与事故方联合表演向各方交差的把戏,还是有什么不便以至于不能强硬地监管?无论如何,人们看到了海洋局的软弱无力,也对其头上的国家信用打上了问号。海洋局向公众抱怨康菲懈怠,既像是要动真格,又像是在向公众撒娇,然而,这就像一个司令说部下不执行命令,固然表明部下不像部下,但尤其显示了司令不像司令。现在,终于要七部门一起去彻查事故了。这下, 请大家放心 好像是要落实。然而,这原本是海洋局的事情,如果海洋局处理得像话一些,何至于需要七部门联合呢?当然,我们也应理解,就实际表现看,如果还是由海洋局去办,谁能有处理事故的信心?所以,这个彻查既是决心的表示,也是海洋局软弱无力的证明。不仅于此,一起有明确管理部门的事故,非多部门联合则不足以彻查,这种力度的叠加让人明白了治理者的无力,虚弱已经跃然而出。联合调查组既已成立,请一并也将山东、河北等海域的油污调查清楚。海洋局否认那些都与溢油事故有关,并称管理海上油污的有多个部门。现在,这些部门联合起来了,就不要任沿海地方和当地的民众受油污之苦而无处寻找债主。联合调查组成立了,海洋局给康菲下达的死命令还算不算数 8月31日前封堵溢油源能够做到吗?时间到了,是真正做到,还是宣告做到?或者像上次说的 已近尾声 ?联合调查组成立了,这就是真正的彻查吗?一件本可独力处理的事情,变成联合处理,是不是就不软弱了?联合中的各部门,哪一个更有信誉,从而可作彻查的保证?谁知道呢?(作者系长江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