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超市在中国遭遇“滑铁卢”
建材超市借势欺商
建材超市店大欺商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将广大供货商推到了建材超市的对立面,使其面临着尴尬的地位。
一位建材超市供货商表示,除了扣点费,合同内明确规定的费用有进店费、展示费、促销支持费等,合同外的费用有店庆费、展示改造费、地堆费、促销员管理费、咨询费等十多种,收费名目可谓五花八门。
对于家居行业内个别建材超市无理收取各种费用的情况,一位业内专家表示,现在建材超市大多是连锁经营,他们拥有自己的固定消费客户,不需要主动找联系供货商了,往往是坐等厂家和他们商谈进场事宜,超市在姿态上要远远高于供货商,这就造成了供应商和建材超市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另一位业内人士对此持相同看法,他说: 超市认为他们给厂商带来增值了,厂商理应付出更多,厂商可以不选择进建材超市,可以自己开独立店面。但是超市很清楚,独立店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多品牌根本无力去做。为此超市在与厂商的博弈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厂商根本无力反抗只能 任人宰割 ,因为两者之间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
瑞嘉地板总经理袁怡德也表示说 建材超市制定的一些霸王条款也是我们不愿意进驻的原因,而且以后在建材超市里应该很难看到一线大品牌。
缺乏品牌竞争力
建材超市纷纷退场,这与建材超市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有着密切关系。纵览北京家居建材知名品牌,集美家居、红星美凯龙、曲美家居往往更能吸引消费者目光。
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市场分会秘书长刘晨表示,无论是超市形态还是其他形态,究其根本就是产品要对消费者有吸引力,体系要对供货商有亲和力。建材超市的产品和家居卖场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在某些环节上又挫伤了供货商的积极性,长此以往,陷入经营困境也是可以预料的。
瑞嘉地板总经理袁怡德表示,当初选择建材超市渠道主要为提高销售量,在品牌展示和宣传方面基本没起到作用,后来出于打品牌的角度考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各大家居卖场以及二三线城市的经销商身上。
博洛尼家居品牌推广总监林周勇在接受采访时说,建材超市模式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其同质化程度高,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各超市的基本条件都差不多,所以才会陷入价格战中,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而供货商却伤痕累累。
据悉,如今博洛尼的销售渠道以家居卖场和自营店为主,还没有撤出东方家园是因为他们很少参加建材超市组织的低价促销活动,有稳定的价格体系,在超市或卖场买博洛尼的产品价格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