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界有三大核心思想——儒、释、道。因信奉者的偏好,不免各有轩轾。(如《喻世明言》中说:“从来混沌剖判,便立下了三教:太上老君立了道教,释迦祖师立了佛教,孔夫子立了儒教。儒教中出圣贤,佛教中出佛菩萨,道教中出神仙。那三教中,儒教忒平常,佛教忒清苦,只有道教,学成长生不死,变化无端,最为洒落。”)但整体而言,他们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同照亮了中国古代思想界的天空。
封建社会中,佛教与长期与儒家、道家并称,“儒释道”一起成为在中国古代精神领域中的支配性思想。对它们的功效,宋孝宗总结说:“以儒治国,以道养生,以佛修心。”元仁宗说:“修身治国,儒道为切;明心见性,佛教为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儒家所提倡的伦理治国形式,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切合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体系(从家庭到家族,到宗族,再到炎黄子孙,所有的中国人都组成了亲属关系),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及社会的太平。
炎黄二帝像与儒家讲究“学而优则仕”,积极追求仕进求治天下之旅相比,道家更重视养生及研究自然,出了很多隐士及专业性人才如“道医”等,他们还讲究无为清静,少干扰,不折腾,创造让百姓自由发展的条件,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的有益补充,如姜子牙治齐的“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及西汉初年的“黄老之道”等。
但中国先秦诸子的学说中缺乏心性之学,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治长》)所以佛教对心灵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