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教典籍可谓包罗万象,堪称中国文化之
TUhjnbcbe - 2024/12/25 17:42:00

绵延中国千年历史的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各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一、寥若晨星的道经

在中国,绵延千年历史之久的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文书。而在这些经典文书中,则深蕴着道教包括教理教义、教规科仪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包罗万象、浩瀚若烟海的特质,堪称一部道教的百科全书。另外,这些寥若晨星的道经典籍,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经,为道经典籍的简称。事实上,除了这个称呼外,古人对道经还有许多尊贵的称呼,如“云笈”、“玉笈”、“天书”、“天章”、“宝函”、“宝篆”、“神书”、“玉册”、“玉纬”、“金书”、“仙经”、“丹书”、“道书”等等,意在说明的是:道经皆由天人传授、宝如金玉之意。另外,道教教义将“道、经、师”称为“三宝”。并言“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道”宝与“师”宝之中,亦全赖“经”宝得以传续。此处“经”宝,即指道经,而道教将其奉为“无上经宝”,由此可见,道经在道教之中占有怎样举足轻重的位置。

道经典籍的渊源

道经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渊源也是多方面的,它植根于中华文化这一棵大树上,通过众多思想的融合而成就其经典。

道学思想

包括自然宇宙起源说,贵阴守柔、以柔克刚的思想,无为之治的方针,人体修炼的思路等。

原始宗教的神学思想

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了寻求安慰和寄托,只能把命运交给神灵,于是产生了许多神仙和一套祭祀制度,道教经修改、增添、发展而形成自己的神学思想。

各种方技和数术

道经中有关符、方技、祭典、内外丹等内容,就是对古代方技和数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儒、佛两家思想

儒家治国的行政体制,形成了有关道教内部组织体系制度的道经;佛教的教会式组织形式和各种科仪,形成道教这一方面的道经。

道经的造作

道教神化其经典是由三气所化,并由神仙下降传授,其实大部分道经都是道教学者造作而成的。

陈樱宁先生曾如是评价道经:“尊之者,称为云篆天章,赤文紫字。美之者,比喻琅函琼札,玉版金绳。姑勿辩其是非,要可据为考证。历代佚亡典籍,犹多附此而存。岂惟道教门庭之光辉,亦是中华文化之遗产。”(《前中华全国道教会缘起》任继愈先生亦曾如是认为:“道教典籍在中国文化宝库的地位决不下于佛教,甚至更为重要。”(《道藏提要?存》)

道经的历史,比正统道教出现得要早。由于道教是以道家为其母体,大量道家典籍则被纳入道经的范畴之中。另外,即使道教正式形成之后,道教人物所撰写的道经,仍然承延的是上古道家的思想之源。故而,如此算起来,道经的起源应当从道家算起。若是以道家老子学说算起,那么,道经的存在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若要细数道经典籍,那么,真可谓不可胜数,浩如烟海,寥若晨星。就元代集成的道藏《玄部宝藏》而言,其总数就有卷之多。保存至今的明代正统、万历年间编纂的《道藏》,则有卷。如果加上明《道藏》失收的道经,以及明代以后出现的道书,那么,许多学者估计,应不下万卷之巨。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至西汉的道家和神仙家著作有47种,卷,而与道教有关的阴阳家、儒家易学、墨家、兵家和杂家著作,以及数术类、方技类著作,更多达余种,约卷。其间,就有《老子》、《庄子》、《淮南子》、《墨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经典巨著,后来都被当做道教的典籍,收入《道藏》之中。

东汉时期,因着道教孕育的形成,而出现了一些早期道教经书。包括《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等。其中,《太平经》因主要讲奉天地,顺五行,澄清乱世,使天下太平的政治思想,以及教人养生成仙之术,而成为一部对原始道教形成影响很大的“神书”。

魏晋时期,道教经书典籍开始逐渐增多。晋代道教学者葛洪,将其师郑隐收藏的道书著录于《抱朴子?遐览篇》中,以便传示后人。此为现存最早专门著录道书的目录。该篇所著录的道教经书有种,卷。符篆56种,卷。合计种,卷。

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内部出现了大规模的造经活动,由此,《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正一法文》等大批重要经典开始相继问世。不过,由于当时某些道士伪造滥传,使新出道书篇卷孳乳,真伪混淆。故而,到了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陆修静首先出来搜集整理道书,考订源流,校刊真伪,并于宋明帝泰始七年奉敕编撰《三洞经书目录》进献。继陆修静之后,又有南朝梁道士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陶弘景撰《隐居经目》。

在北朝方面,周武帝宇文邕对道书的搜集整理更为重视。据记载,他曾召请华山道士王延入京,令他校理三洞经图,缄藏于京师通道观。另外,他还亲自主持编纂了最早的大型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书中分类摘录汉魏六朝的道教典籍,是研究早期道教义理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隋朝时,编撰有《隋朝道书总目》四卷。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道书有经戒、服饵、房中、符篆四部,总计77种,卷。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为道教典籍流传的第一阶段,即道书初步形成并逐渐增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道书整理工作,主要是编撰道书目录,对已有的道书考订源流真伪,分类著录,但尚未汇编成《道藏》。在编撰道书目录的过程中,形成了道教典籍的分类体例。

道教典籍的分类体例,通常以“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分类。就是说将全部道书划分为“三洞四辅”七大部类。其中“三洞”各部又细分为十二小类。因此道教典籍又被称作“三洞真经”、“七部经书”或“三十六部经”。自此以后,历代整理道书、编撰《道藏》,均沿用“三洞四辅十二类”这一分类体例。

道经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科技、宗教、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归根结底,道经的内容可分为四大类,这是从道教最根本信仰的角度来解析的结果,即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所谓“道学”,即以“道”的信仰解析得到的道家“道学”的内容。所谓“仙学”,即从“仙道”和“神仙”的信仰中解析到的“仙学”内容。所谓“神学”,是以“神”的信仰来解析到的道教中的“神学”内容。所谓“教学”,是以道教宗教形式,如科仪、戒律、经仟、禁忌、宫观等来确立的内容。

此四类内容,为道教最根本的四大学术,离开一门即不成其为道教,因为四大学术是道教不可分割的本质内涵。道经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便就是由此四大学术构成。四大学术是道经文化的主干,其他道经内容,如医学、易学、兵学、善学、文学、术数、音乐等等,都是在其主干上面枝叶蔓生的产物。

因此说,道教就像一株千年大树,而道经所含有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这棵大树上面找到相应的位置,枝干分明,条理清晰。

此外,道经对古老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和宗教信仰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所以至今,在普通的中国人身上还可以或多或少找到道教文化所投下的影子,虽然他不一定信仰或者了解道教。

道经中深蕴着的“韵”

道经犹如一个“宝藏”,将万千幻象的道教包罗在内,有道学、有仙学,还有神学等,道经都可以用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于是我们得以看到那些根据其描述而绘制的许多传世画作,或神仙、或仙境??,一如此幅图中所绘的那般。

那么,这犹若“宝藏”般的道经典籍,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道教的历史舞台上,它们又演绎着怎样的角色呢?下面就一一细说端详。

二、道经的“航空母舰”《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典、论述、符篆、科仪、法术和文献(包括山志、纪传、图谱等)的总汇。《道藏》的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在其间,更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并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由此,而成为一部承载着万千道教意蕴的大型丛书。从而,亦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宝藏,也是研究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百科全书。

道藏的诞生,起源于历代学者对道经典籍的整理或者编撰。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在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在道书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目录的编辑被最先提到议事日程上。最早编辑道书目录的著作是《汉书?艺文录》,在道书的项目下有神仙、方技、道家、房中、阴阳、杂占、五行、蓍龟等八类,共种,卷。道教中第一个编辑道书目录的学者,则是东晋高道葛洪,他的《抱朴子?遐览》,实录了种1多卷道书的目录。

南北朝时,南朝宋、梁时的陆修静和孟智周最终确立了道书的分类体系。南朝刘宋时的著名道士陆修静受命于宋明帝整编道书,引用“三洞”作为道书的总称,并在其下分类,编撰了《三洞经书目录》和《灵宝经目》等两部中国道教史上首次出现的目录编纂书籍,开了道书系统编辑分类的先河。“三洞”体系也有不完备之处,就是不能把早期道教天师道和太平道的一些道书包容进去,于是南朝梁的孟智周法师又提出了“四辅”的概念,编撰了《玉纬七部经书目》,这样“四辅”加“三洞”的七个系列就基本可把各个方面的道书都归于系列目录之下了。

北周武帝时,朝廷任命高道王延依三洞目录作《珠囊》七卷,校定道书卷。北周天和五年(公元年),玄都观道士根据“三洞四辅”的分类方法编纂《玄都经目》,有经、传、符、图卷,论卷,计道书0卷,还有虚目42卷,共计66卷。隋唐时期,有了更多的人在做这项工作。直到唐玄宗时,因其崇信道教,而专门派人搜访道经,并予以抄写、编撰,由此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即《开元道藏》。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

道藏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包括一些已经失传的古籍,更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

“道藏”的含义

“道藏”就是储藏道书的地方或容器,这个“地方”或“容器”就是“藏”,在这里是指一整套很厚很厚的书籍。道教总是喜欢在他的著作中有一点玄意和道意,因此就借用“宝藏”和“内藏”两个名词来说明道书的玄意。“道藏”就是道中的珍宝,它像人体的内脏一样纳气血,容精神。最早使用“道藏”一词的是唐朝王悬河创作的《道藏经序碑》,后来就被道教学者和道门中人一直沿用至今,历代编纂的许多道书,也统统被称为“道藏”。

《道藏》编撰的始作者唐玄宗

在唐代的皇帝中,最好道的是唐玄宗。在他的崇道行动下,不仅使得道教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期,还使得道教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道藏”诞生。可以说,他对道教的发展起着一个尤为重要的作用。图中所绘,为“八仙”之一张果老以道法进献唐玄宗的情景,以此来突出唐代崇道之盛。

另外,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是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的:所谓“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所谓“四辅”,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所谓“十二类”,即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自唐朝第一部“道藏”的编纂到现在,已经有近年的历史了,道藏的编纂促进了道教的发展,也是道教发展历史的见证。

三、不可不看的道教圣典《道德经》

《道德经》为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来源,故而,被奉为道教群经之首。可以这样说,没有《道德经》,就不会有道教。《道德经》,即《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或《五千言》。因河上公《老子章句》把前三十七章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称为《德经》,所以名为《道德经》。另唐朝皇帝尊崇道教,奉老子李耳为其始祖,故又被尊称为《道德真经》。

《道德真经》为道家学派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世和修养原则的哲学著作,主要是阐发“道”和“德”所包含的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宇宙本原和自然循环的规律,“德”是自然赋予而为万事万物所含蓄的“道”的灵性,是“道”在万事万物发展规律中的作用和体现。以“道”为根本信仰的道教,自成立以来,便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其教义理论的最根本。例如: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就是采用《道德经》作为其理论基础,并吸取和援用了大量《道德经》中的思想和语言。道教创立者张道陵在创立五斗米道时,也是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又作《老子想尔注》,用道教的观点来阐发《道德经》以教诲教徒。

东汉时,西汉重政治的黄老之学流入民间,演变成为敬事神仙说的黄老道,《道德经》由此成为道教的圣典。老子也被道教教徒们尊为“太上老君”,同时将其奉为道教教主。在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和理论基础的道教中,所有的道家均认为老子是“道”的化身,于此,将“道”和“太上老君”合为一体,并予以神秘化的解释。

唐代,道教得到了统治者极大的扶持,《道德真经》也在唐高宗时被奉为上经。而唐玄宗时,则立崇玄馆,令诸生讲习《道德经》,并将此经定为众经之首,亲自为之作注疏,使《道德经》受到社会的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教典籍可谓包罗万象,堪称中国文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