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易筋经亲子夏令营膏方棒棒糖当中医药
TUhjnbcbe - 2024/12/25 17:43:00
        

在夏令营中养生

夏日的武夷山凉风习习。酒店户外,孔华姿一家人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着看似简单的健身动作,一呼一吸间,心神渐松。

她练习的是“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以下简称易筋经导引法)。

一提到易筋经,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武侠小说。书是真有其书,但不是武功秘籍,而是传统医学文化书。

易筋经有诸多版本和流派。其中,“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依循明末清初官刻本衙门藏版的古本图谱,系统性强。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专家前来对该书作过论证。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严蔚冰、严石卿父子。年,它从上海市级非遗上升为国家级非遗,被列入“传统医药中医诊疗法”,这是一次突破。

严石卿介绍,在此之前,国家级非遗中从未出现过“导引”这个关键词。按惯例,易筋经或许会被列入“传统体育”,但这并不符合它的原意。

我们的传统医学有六大技术体系,针、灸、砭、药、按蹻为外援法,导引为自主的内应法。导引与诸法相和,调动自身正气,得事半功倍之效。历史上,导引被广泛应用于养生、治未病、治已病、康复等各阶段,为历代医家所重。

现代人对中医的针、灸、药相对熟知,却很少听闻导引。严石卿解释,人体的动态大到奔跑跳跃,小到张嘴睁眼,都会涉及“经筋”。不正确的体态姿势,更是对筋骨影响很大,城市年轻人中,腰椎、颈椎出问题的比比皆是。“引筋骨以舒展,导气血以调达”,概括了易筋经导引法的功用。强调“导引”,将其回归“传统医学”,而非“传统体育”,背后是对这个项目文化价值的理解。

孔华姿一家人报名的是一个亲子夏令营。7天时间,学员们入住武夷山的一家度假酒店,全程包吃包住,一家三口花费1万元左右。“那个酒店很好,本来就不便宜,算下来不亏,就报名了。”孔华姿说。

学员们每天7点晨练。9点,老师在户外正式授课。下午,可选择参加中医讲座。有几天,营长还特意安排大家游玩武夷山,或探访当地同行。晚上则是自由活动时间。

孔华姿是一名律师,长期伏案工作,身体比较僵硬。但她平时懒得锻炼,“我先生有锻炼习惯,如慢跑和肌肉训练等,但我体能不行,跑不动,也嫌累。”

而这套易筋经导引法动作幅度不大,不考验心肺、不折腾体能,反而身体越做越觉舒适,几乎第一次学完,孔华姿这个“懒人”就喜欢上了。

武夷山清风拂面、古木参天,如此环境下,配合慢节奏的导引练习,身心仿佛融入天地之中。她这样形容感觉:“热感是从身体内部慢慢往外渗的,汗一点一点冒出来,静下心来,体内有一种通畅感,而这种通畅可以持续一整天。”

夏令营很快结束,但她依然坚持每天练习。几个月后,她发现自己头部前倾症状缓解、脊柱不再僵硬、后背开始变薄。精神状态也有了好转,“我以前总是早上一杯咖啡,下午再来一杯,不然脑子转不动。现在不喝咖啡也没关系。”

还有一个改变来自孩子。“我家小孩一直很瘦弱,瘦到裤腰都挂不住的那种。易筋经导引法似乎对他胸廓的发育很有帮助,他变壮了。”孔华姿说,孩子由此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现在喜欢上了武术。

其实近几年,类似的“八段锦”“五禽戏”等简化操版本同样在年轻人中走红。“五劳七伤往后瞧”这句八段锦口诀还被网友们写在弹幕上玩梗。

“不费事”“练完通体舒适”“不折磨体能”“能平心静气”,中医导引的这些特征,恰好切中一部分人的需求和心理——想锻炼,但有点懒,排斥高强度运动。

横向比较,源于印度传统文化的瑜伽也有类似特征,如今已被年轻人视作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城市里四处可见。其实,我们自己的传统项目同样富有魅力,适合调理当代人的身心状态,体验者感受普遍不错。问题是,如何制造它们与年轻人的“偶遇”,创造更多有趣的生活场景。

亲子夏令营是一种,而未来还需要无数种。

当膏方成为美文

在上海,有一项与中医相关的生活习俗依然深入人心,甚至一年比一年需求旺盛,那就是冬令进补的膏方。

膏方兴于上海并非偶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四季分明,讲究生活时令,居民饮食随节气变化而变化,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养生保健方式。所以近代以来,天人合一的中医文化在上海传承与发展很快。加上这里寒湿较重,冬季之冷连北方人都大感吃不消,“冬令进补,夏天打虎”的概念便一直深入人心。

此外,上海地处入海口,交通便捷、经济繁荣;向西,长三角平原水网密布、物产丰富。资源八方汇聚,这是膏方原材料供应、工艺提升的大前提。如此种种,造就了上海市非遗项目“海派膏方”。

它独特到什么程度呢?海派膏方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院朱抗美教授说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件趣事。

一位上海朋友去北京常住,特意托她开一服膏方。起初,她只开了方子,以为朋友能在北京另行熬膏。结果朋友跑了一大圈,都没找到熬膏的地方。她才意识到,膏方在上世纪末的北方并不常见。

中医药发源于中原,为何膏方兴盛于江南?朱抗美解释说,一是南北自然禀赋差异,导致居民体质特点不同,需求类别不同。二是长三角特有的文化环境,让膏方在这里获得了更多发展和重视。海派膏方由此成为长三角独特的一条文化脉络,是前人留下的珍贵宝藏。

比如,海派膏方发展之初,喜欢用一些新鲜的蔬果汁液,如梨汁、茅根汁、莱菔汁、藕汁、甘蔗汁、鲜竹沥、地栗汁、姜汁等,以梨汁最为普遍,这些果蔬本身就有一定的江南特色。

又比如膏方的手写书法,如今也颇具欣赏价值。与简洁的脉案不同,传统膏方用词华美,用四六骈文书写,读来朗朗上口,就是一篇美文。加上中医处方辨证,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对病人体质和病症面面俱到,这让美文内容充满思辨,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思、自然万物的动态平衡尽在文字之中。

如苏州名医顾定云为张义良夫人所开膏方写道:“夫人生者气血为本,而气属卫,血属营,产育过多,舌苔抽心边白,脉细软,营卫之亏耗不问可知,卫亏则失于外护,营亏则失于内守,邪乘而首犯太阴……目今之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拙意辗转维思标本兼顾,为第一上策也,际此冬令一阳上升之时,煎胶常服,缓缓图维。”

为了进一步发展海派膏方,年,医院另辟空间,自己“开炉”制作膏方。工作量增加了,但病人反馈很好,有的人说口味浓了,医院的膏方罐。

医院的一份海派膏方问卷调查显示,“开膏方的主要目的”选项中,选择“滋补身体”的比例排在首位,为57%;“预防疾病”为28%;“治疗疾病”仅13%。这已经表明,大家视膏方为冬令进补的生活方式,而非单纯的治病药剂。

调查还显示,大家认为膏方的包装罐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有人建议把膏方罐当成“文创产品”来开发。膏方罐的包装可以更加多元化,除了小罐茶的包装方式、颗粒的包装方式,甚至还能把它做成棒棒糖。

“今年又来啦。”这是医院膏方门诊室里常常出现的寒暄。膏方不是服用一两周,而是服用一整季,医生需要细致、全面地了解病人,对他们从小到大的病史、家族病史了如指掌,深入沟通,方能开出好的膏方。效果好,病人第二年就会再来。这让门诊室的许多人在冬季“一年一会”,彼此成为熟面孔。

由于沟通深入、熟悉“底细”,开方的过程,也是医生为病人排解焦虑、人文关怀的过程。

而朱抗美除了门诊,同时也在继续钻研膏方。一方面,她搜集前辈的史料,在各大博物馆、档案馆中找到了海派膏方的新资料,包括一批毛笔字书写的膏方。另一方面,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现代疾病谱也在发展和变化。过去的常见病是肺痨,现在则是“三高”多、脾胃病多,膏方需要适应时代。

海派膏方的演进史,正是科学、人文内涵不断充实的历史。“今天,中医的诊疗活动和现代医学一样,有日益流水线化、简单化的趋势,膏方却反其道而行之,日渐繁复,处处体现中医之美、人文之美。”朱抗美说。

医院的推广,膏方已然成为上海人冬季的养生习俗之一。未来,从包装方式到书写文案,再到问诊过程,背后可挖掘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还有可为之处。

从中药到时尚茶饮

南京路步行街人流如织。8层楼高的蔡同德堂矗立于此。

创始于年的蔡同德堂药号,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几经易址,如今坐落于“中华商业第一街”,这本身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获得认可的一个侧影。

施佳莺为蔡同德堂饮片部的青年药师,为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文化,她成立了“佳莺首席技师工作室”,专门负责对外传播交流。

几乎每年都有一批国外来的留学生前来参访。古色古香的一列列木抽屉、小巧玲珑的药秤,回回都吸引老外的目光。有时无须太多言语,蕴含传统文化的场景本身就具备一种感染力。

一楼为名贵中药销售区。施佳莺的讲解一年比一年难。过去的留学生会问这些中药功效为何、通过什么渠道进货、适合什么人群吃。近几年,老外也很懂行,问题越来越细。“外国留学生对中医药的了解,比我想的要深入。”施佳莺感叹,她需要讲解的中药材日益丰富,有些是虫子,留学生们竟然也不陌生。

蔡同德堂的煎膏工艺为上海市非遗项目,过程繁复。浸(药)、煎(汤)、榨(汁)、化(膏)、滤(渣)、熬(炼)、收(取)……在特定的节奏中,人与药之间,仿佛进行无声的交流。紫铜锅的老工艺、“滴水成珠”的古法判定,一道道工序,演绎着传统手工艺之美。

每到这个环节,参观者都会目不转睛,时不时发出“哇哦”“原来这样制作”的感叹。施佳莺解释,现在不少机构已采用机械化煎煮,用检测仪器来判定收膏。蔡同德堂全手工制作,时间比用机器长两到三倍,药汁浓度更高,尤其是最后一道关键步骤收膏,坚持使用“滴水成珠”的古法来判定。整个过程费时、费力、费工、耗神,但成品质量得以保证。

好几次,施佳莺都会在参观人群中看到一些熟面孔,有些外国留学生来过一次又来一次,言谈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溢于言表。

“真实的场景展示胜过千言万语。”施佳莺说。她平时会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筋经亲子夏令营膏方棒棒糖当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