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的《全域旅游创新示范的“杭州样本”》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杭州全域旅游的创新理念与鲜活实践得到了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旅游业界的专家学者的肯定。珠玉在前。一时间,各大旅游城市掀起学习“杭州模式”的浪潮。
同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厚的古城西安去年刚实施了主要景点门票降价,新年伊始,又传出“全市各类公园逐渐拆除围墙,今后全市公园将全部免费开放”的新闻。
无疑,这是在学习西湖景区的免门票措施。西湖景区早在年就开始执行免票政策。不依赖门票经济背后的逻辑是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改变单一“门票经济”的商业模式,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风景区、一个中外游客交口称赞的巨型旅游产品。以旅游业带动相关联的产业,创新业态,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城市的要素都成为旅游的内容。这不就是对时下全域旅游政策的完美诠释么?
我们再来看杭州的旅游业成绩,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年杭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人次,累计增速15.8%,实现旅游总收入.34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43亿美元。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位列省内第一,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
显然,杭州被选为中国全域旅游的样本城市乃实至名归。在研究完杭州近20年的城市发展后,我们发现杭州的全域旅游早在21世纪初就已初具规模,得益于杭州领先的城市规划理念。本文将从杭州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详细解读杭州的全域旅游规划和开发,梳理杭州领先于其他省市的创新经验。
杭州的扩城战略
1、“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空间格局
杭州最早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特征要追溯到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当时的杭州城南靠凤凰山,北有京杭大运河穿过,西边是西湖,东临铁沙河,西南北三面有山,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城域面积越往南越狭窄,形似腰鼓,又称“腰鼓城”。
彼时,西湖划在杭州城外。它的东南,西南,西北三面环山,东北开阔的平原为杭州城,同样也构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自然景色。于是,人们习惯用“三面云山一面城”来形容杭州,也用来描绘西湖。
2、“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扩城战略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地理位置的确给杭州带来丰富的山水资源。然而,杭州城市空间千百年来又受限于这种格局,使城市始终定位于江湖之间。东、南受制于钱塘江,西面受制于西湖群山和西溪湿地。在原来平方公里的老城范围内,如果要持续发展,只能拆老城建新城。
但是,杭州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两千年多的建城史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拆大建的做法显然不适用。
要想发展,唯有扩城
年,杭州市委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之后,杭州经历了三轮“撤市建区”:
年3月,萧山、余杭撤市设区,杭州市区面积从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年12月,富阳撤市建区,市区面积增至平方公里。年8月,临安撤市建区。这一次,市区面积一下子扩大64%,达到.8平方公里。
至此,杭州一跃成为长三角市区陆域面积最大城市。
杭州全域旅游版图的规划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闻名。西湖是杭州之魂。很久一段时间,杭州旅游一直围绕着西湖做文章。然而,杭州的旅游资源不止于西湖。
随着杭州市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杭州旅游空间也得以转变。从杭州城区围绕西湖旅游一枝独秀的格局,向桐庐、富阳、临安、建德、淳安等县市城乡一体深化推进,构造新的旅游吸引。最终形成“山水相映、现代都市与乡村休闲旅游兼具、旅游产品多元、创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泛旅游资源格局。
1、五水贯通、沿水而建、组团式开发
杭州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水”就是杭州的特色。滨海(钱塘江入海口)、倚江(钱塘江)、襟湖(西湖)、衔“溪”(西溪湿地)、带河(京杭大运河及河道),构成了杭州特有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再加上萧山的湘湖、余杭的南湖等水资源,成为“五水贯通”的格局,把西湖、西溪、运河、钱塘江、市区河道沿岸的美景串珠成链。
正因为水系是杭州城市空间之魂,杭州全域旅游的内容开发也是围绕着水系,进行组团式的开发。具体如下图,根据杭州市旅游休闲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杭州全域旅游规划为“一核、两级、两轴、两带”的格局。城市格局从“三面云山一面城”迈向“一江春水穿城过”。
2、从城市独秀到城乡统筹,旅游产品结构多元且业态丰富
可见,杭州的旅游休闲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围绕着空间开展的多元化特色旅游产品格局也已初步形成。大致可分为如下产品线:
以西湖、大运河为主的“双遗产”自然人文观光产品以千岛湖、西溪湿地为主的自然观光产品以灵隐寺为主打的宗教文化体验产品以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依托的主题商业产品以湘湖、桐庐、茶坞村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国际会议承办带来的会奖旅游产品以浙西山地为依托开展出的骑行、登山、徒步、房车露营等为主题的运动养生产品以大项目大投资打造城市名片
在把旅游业定位于支柱型产业之后,杭州着手打造城市名片,加大投资力度进行了几大综合保护工程项目。工程的目的是要做到“还湖于民”、“还山于民”,提高杭州市民的生活品质。
纵观世界级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例如我们之前研究的轻井泽和箱根,他们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无一不是将当地人民的生活居住品质放在第一位。《每年有万人次要去的日本度假胜地----箱根》《十点反思轻井泽:一个有年历程的卓越小镇是怎么发展出来的?》《轻井泽——日本NO.1的世界级文旅小镇,是怎么做成的?》
同样,杭州重点打造的几大项目不仅全面丰富了城市旅游的内容,也是践行探索以景区的开放式管理促进城市整体旅游效益的提升,使全域旅游模式初见端倪。
1、西湖——打通西湖沿线,挖掘新消费点
西湖景区拆除围墙、免费开放做法成为各大旅游景区学习的标杆。门票经济的背后是一系列关于吃住行游购娱内容的升级与创新。以优质的人文自然景观为载体,试图从文创产品、文化演绎、特色餐饮、经典住宿、优质服务等多方面入手,重新挖掘行业内的新消费点,延长游客在景区内的逗留时间。
恢复西湖全景
西湖景区在经过长达6年的综合整治工程后,景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以湖为主体,形成“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
打通西湖沿线,创建新西湖格局
重建后的西湖景区,打破围墙的限制,营造出城湖相融的空间格局。在环西湖的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以及湖中心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使西湖风景区营收不减反增。年西湖改造前国庆长假游客接待量为多万人次,年国庆,西湖景区接待游客量达到万人次。
东部:旅游购物休闲街区
这个区域是西湖的“大门”,也是杭州市区最繁华、最繁荣的地区。区域以湖滨路为主,结合湖滨公园,将西湖的自然空间、山水景观引入城区。
湖滨路东侧业态调整,以咖啡厅、餐厅、酒吧、酒店等休闲娱乐业态为主,引进星巴克、GUCCI、凯悦等国际知名品牌以及银泰等本土强势商业,使整个街区成为旅游、购物和休闲融为一体、充满活力的旅游商贸特色街区。
银泰商业另一方面,湖滨地区定位为西湖的建筑历史博物馆。保护湖滨路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严格控制湖滨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等,保护西湖的优美天际轮廓线,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特色。最大限度地降低该街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为旅游者和购物者提供更多空间。
南部:文化廊道、景观廊道
这片区域是西湖风景名胜区中环境容量最大、历史积淀最深、景点类型最完整的地区。该区域的改造主要是对几大公园(柳浪闻莺公园、长桥公园等)进行资源整合,打破独立公园的组景模式,引入西湖水体“南下”、“东伸”、拓宽环湖公共绿地,成为免费开放的景观廊道。
西湖夜景挖掘南山路一带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使该区域一景一物皆有灵魂,提升区域的文化品位,使其成为一条展示西湖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的文化游道。
南线区域与新湖滨公园、环湖北山线孤山公园连成一线,并与雷峰塔、万松书院、钱王祠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环湖十里景观带”。
雷峰塔和西湖长桥西部:生态野趣新景区
景区西部恢复了杨公堤和“里六桥”,幽静且充满野趣,营造的是江南水乡的风情。
杨公堤“里六桥”之“卧龙桥”北部:西湖“雅文化”区
这块区域以北山路为主,品味高雅,特色精致,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含金量”极高的景观地带,也是体现西湖雅文化的集中地。
历史上,这里就是众多达官显贵官邸、别墅或宗教寺观所在地。依山傍水的建筑群,与宝石山、西湖融为一体。
北山路、宝石山、保俶塔夜景北山路一带的改造主要集中在拆除围墙,敞开庭院,连接山下精致园林;整修名人故居和名人旧居,辟建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休闲场所,沟通园路扩绿建绿,营造优雅别致的生态环境。
中部:西湖的核心景观
西湖的中心区域是“三岛三堤”,这是西湖的核心景观,其中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是镶嵌在湖中的三颗宝石。苏堤、白堤和杨公堤,如同环绕其间的三条玉带。
苏堤西湖商业模式
通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七大公园、六大博物馆等53处景点免费开放,西湖风景名胜区跻身全国首批5A。
总体而言,西湖的商业模式可以总结为:景点免票+周边消费。通过开放环西湖沿岸的景点,联动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的业态,使整个风景区集合观光、休闲、购物、娱乐等各大旅游要素,有效促进消费,扩大西湖风景区营收。
曲院风荷2、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景中村”改造——实现乡村旅游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不仅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