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们祖先创建的古太极图,也是百年来被相当多无知的炎黄子孙贬之为“迷信”与“玄学”的古太极图。
▲图1古太极图
我们常常说,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与光辉灿烂。那么这个太极图,难道真的象百年前的某些“文化精英”所说的是“封建迷信”,是垃圾?我们的祖先们都崇尚太极,难道他们个个都是傻瓜不成?
年10月19日,在广东珠海横琴召开的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中华医道“阴阳”学术研讨会上,多位学者展示了下面的“当下实测太极图”。
▲图2当下实测太极图
上述“当下实测太极图”昭示我们:中华古天文学研究成果具有永恒性、绝对真理性!因为它今天测到的是这样,一万年前测到的是这样,一万年后测到的还是这样,只要太阳还在天上,地球没有被毁灭。难道不是吗?
你可清楚看到,在文字出现之前,在洛书、河图出现之前,古代祖先用立杆测影的方法,从测量每天正中午太阳的影长结果中,发现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太阳周而复始的视运动规律。因为冬至阳气开始上升,气温渐暖,直到夏至为止,祖先定此半年为阳半年;夏至开始阴气下降,气温渐冷,直至冬至为止,定此半年为阴半年,阴阳由此而定。随后创建了“十月太阳历”,定一年为十个月,每月36天;两个月为一季度,每季72天,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便成,五季即五行。阴阳五行便生!花三天时间冬至过大年,花两天夏至过小年,今天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仍然在这样过着十月太阳历的传统年节,一年:+3+2=天。你若有疑问,到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一查便知。可惜,在中原大地上,它已失之久远矣。
五行,只有一个出处,这个出处就是十月太阳历。丢失了十月太阳历,五行成了无法解释的玄学;找回了十月太阳历,五行便是严密而精确的太阳法则。至此,《黄帝内经》中的“五季”与“四时”之惑顷刻即解,《西游记》、《水浒传》及中国许多场合出现的36、72以及等数字出处之迷马上明白。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邓氏的现代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阴阳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下位种概念。说阴阳那我们必须要说一下代表阴阳的“太极图”《太极图》是象数和义理结合的表达,也是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最简明的表达,因而也最能代表中国固有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太极图》各层的圆形,表达的是宇宙万物为一个整体,完整无缺。儒家哲学上的“无极-太极”一元论,对应着儒家历史学上的“《春秋》大一统”。立杆测日影太极图起源于古人立杆测日影的实践中,是古人研究太阳运动规律的成果。古人注意到冷热往复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以太阳在地上的投影规律,来研究探索太阳的运动规律对天地万物的影响关系。《周髀算经》中记载有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所测的日影数据;夏至→秋分→冬至:夏至:晷长一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冬至:丈三尺五寸。冬至→春分→夏至:冬至:丈三尺五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春分:七尺五寸五分;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夏至:一尺六寸。在不具备精确测量仪器的先秦时期,其尺度只能是基本的估测。假设以一尺六寸记为2,作为单位长,并按四舍五入处理,而在北回归线上夏至立竿是无影的,故都减去夏至影长一尺六寸;根据这些晷数制图,其中太阳由南往北移的春夏二季的投影为阳仪,分春、夏二象(由南回归线经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太阳由北往南移的秋冬二季的投影为阴仪,分秋、冬二象(由北回归线经赤道移动到南回归线)。这样,太极生两仪,则可获得原始实测太极图。需要重点提一下的是,黄道赤道有一个交角,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交角才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这个交角在太极图上也清晰地显示出来,实际就是我们这个两条太极图的尾巴,角度就是23.26度。可见太极图是多么科学的图形,中医是多么的严谨和科学!太极图也跟河图洛书一样,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球体,二维投影以后变成平面我们看到的样子。阴阳,从辞源上来讲,就是跟日光有关。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阳光的照射。若没有了阳光,那就是永久的寒冷和黑暗,阴、阳爻作为卦爻符号模型中最基本的符号,刻画阳光的照射,可谓与生俱来的专长。中国地处北半球,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公转。但地球自转的轴线并不垂直于它的公转轨道面,他是倾斜的,成23度26分的倾角,即赤道圈跟黄道圈之间有那么一个黄赤交角,这个交角正是产生二至、二分的原因。太阳正照北回归线时,则为夏至。「整体思维」和「阴阳之道」这两者,有一个很好的知识结合点,就是二十四节令。
二十四节令是怎么来的?
上古之人,把太阳一周年的运动轨迹划分为24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走一圈是度,平均起来,每移动15度就是一个节令。
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和二十四节令
下面这张图里,太极图代表地球,太极图中间有一条横的虚线,代表地平线。地平线以上,是地面与天空,地平线以下,是地里面以及地下的水。
天人相应,这个太极图也可以代表人体:太极图中间这条横线,代表的就是肚脐线,横线以上是肚脐以上,横线以下是肚脐以下。
夏至到大暑
我们就从太极图的顶点——夏至开始看。
至者,极也。夏至这一天,我们北半球日最长,夜最短。
以前测量日影长短,有个工具叫日晷(guǐ)。按照日晷来测量,夏至这一天的阴影最短。所以我们能看到,夏至是太极图上阳最多、去到极点的地方。这个地方,阴只有一个小黑点。
夏至过后就是小暑、大暑。暑就是热,小暑大暑,实际上就是小热大热,这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
这里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在太极图阳的顶点的夏至,而在小暑大暑?
这样体会好了,二十四节令就类似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中夏至那一天就类似于一天之中的中午12点;而小暑大暑,就类似于下午的一点两点,我们想一下,是中午12点比较热,还是下午一两点比较热?
当然是下午一两点比较热,为什么呢?我们看看那个太极图,小暑大暑的位置,其实已经有下降的意思在,就相当于下午一两点,太阳开始向西斜,阳气与热量下压到地面。
小暑大暑的时候,气候也特别潮湿。因为阳气下压地面,把地里面、河里面、溪里面的水都蒸发上来,而形成了湿气。这个时候,假如我们走在农村的土地上,我们可以闻到泥土的潮湿味。
立秋到秋分
下来就到立秋、处暑。
立秋时,天空之上的阳气顺延着小暑大暑的压力继续下降,降到处暑。这时压力增多,就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的热压入土内。
什么叫处暑?处暑就是处理暑热。如何处理?就是把它压到地里面去。
如果在中原或者北方,一过处暑,地面上就觉得清凉,这就是暑气入地已多,同时地里面的阴气也慢慢开始出土的现象。
跟着就是白露、秋分。
处暑之后,阳气进入土里面比较多,把地里面的水分蒸发出来。这个时候,地面的早晚就有露水,所以叫白露。
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所以叫秋分。
我们可以看上面的四个小太极图,先看夏至。
夏至中间的那条地平线告诉我们,阳气基本都在地表。现在到了秋分,实际上是阳气的位置顺时针转动了90度,阴阳变得平均了。
这个每90度转动那个图,实际上是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四个节令的阳气升降出入动态图。
寒露到冬至
下来,就到寒露、霜降了。
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多了,里面的阴气出土也更多,这时地面上遂寒冷起来。白露时的露,只觉得凉,但这时候的露就觉得寒了,所以叫「寒露」。
再过半个月,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更多。秋天,天地之气不单是降,而且还收敛,加上寒气增加,露就收凝成了霜。
接着就是立冬与小雪。
一年的阳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立冬,阳热开始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凉而变寒,地面之下则由温而变热。
寒则收敛力大,雨与霜便成了雪。到了大雪,地面上的雪就更大。
现在我们可能知道了,为什么在下雪地区的冬天,农民看见下雪就高兴。「瑞雪兆丰年」,代表明年会丰收。
但为什么下雪会代表明年丰收?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冬至那个图。冬至的时候,阳气基本上都累积到土里面,地表就一片阴寒。
所以,下雪意味着地表很冷。见地面上的雪大,就知道地下的阳热沉得越深也越多。
你说在冬天,地里面储存那么多阳气干吗?
等来年春天阳气出土,万物生长。冬天地里面藏的阳气越多,第二年的春天阳气出土就越够力。阳气代表生发、舒展,所以植物的长势就会越好。
所以农民最怕什么呢?暖冬!如果是暖冬,或者冬天起雾,或者是甚至打雷,这些都是阳气外泄的表现,如果阳气提前外泄,那么第二年庄稼的生长动力就不够了。
冬至,就是阳气下降到极点的位置。这个时候夜最长、日最短。如果用日晷来测量日影,这一天日晷的阴影是最长的。
小寒到雨水
冬至后,就到了小寒、大寒。
小寒大寒的对面,就是小暑大暑,所以机理是一样的,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个累积的问题:小暑大暑的阳气累积在地面最多,于是地面最热;小寒大寒的阳气累积在地里面最多,所以地面最冷。
立春,藏在地里面的阳热开始上升了,它们升出地面,天气就逐渐温和起来。
雨水呢?就是阳热春升,将地里面的水蒸发出来而成了雨。
惊蛰到芒种
春天阳气出土,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而惊动起来,这时蛇虫启蛰,草木萌动,称为惊蛰。
春分与秋分都是昼夜平均,阴阳各半。
清明。阳热初初升于地面时,水雾弥漫,地面未明;春分之后,阳气再升于地面上的天空,那么地面就清明起来了。
这个时候,阳热升出地面多了,带出来地下的水也多了,正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形成一个天地升降的交感。
雨水多了,好种谷,也好长谷,所以叫谷雨。
立夏以后,地面阳热较多,气候由暖转热。小满者,地面上的阳热小满也。
当地面阳热小满,雨水又足,阳气升浮,这时麦穗生芒,将要成熟。其实,麦穗生芒,只是一个意象,它代表一年生的植物上部茂盛了,开花散叶了。
然后又回到了夏至,经小暑大暑,又是立秋、处暑。重复每一年的循环。
人与动植物
都在参与环境的升浮降沉
我们看出来了,二十四节令气象的产生,就是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土下,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再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下。
周而复始,实际上是阳气在地球升降出入带来的变化。
假如我们有过下矿井的体验,我们就知道,夏天下矿井,这个时候地面很热,地里面很冷,因为阳气都分布在地面;冬天假如我们下矿井,地面很冷,而地里面很暖,因为阳气都藏到了地下。
下过矿井的人也许不多,但用过井水的人还是有的。
井水一般离地面不远,但已经有了冬暖夏凉的特征。这里面当然有地表温度跟它比较的相对问题,但难道就没有阳气在地面与地里面升降出入的影响吗?
大多数植物,当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它们就发芽、长苗;夏天开花散叶;秋天落叶,我们就收果实;到了冬天,尤其是下雪地区,地表的树是光秃秃的,树叶都掉光了。
但别以为它们的无所作为,由于阳气都藏在了土里面,所以冬天的树木是在长根。体现了一年四季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植物的影响。
人虽然不是植物,但它同样也是生物,一年四季,阳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人这种动物难道没有影响吗?
我们把这种影响推演为理论,再应用到农作物的实践中,就是农业的天人合一;如果推到医疗实践中,那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
后面课程中的不少医学内容,包括诊断、治疗、养生,我们都会用那张夏至、秋分、冬至、春分的节气动态位置图来做说明。
太极图是中华祖先天文实验科学研究的伟大成果
太极图,它不是今天某些哲学家(如北宋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他画的太极图是反的,错的。以至于今天社会上有半数以上的太极图都是错的)和艺术家们拍着脑袋随意想象画出来的艺术品,而是古代祖先通过长期天文实验观测研究获得的伟大科学研究成果。
为什么这么说,还要加用伟大两个字?
因为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祖先用立杆测影的实验测量方法得到的太极图,它既%符合现代还原论科学(Science)的规定要求,即可实证、可测量、可重复、可定量和可数学表达的所有规定要求;同时又符合整体系统论论复杂性科学的一切特征,即东方古代科学的全部特征。只要没有偏见的人都能认识到,它实实在在是举世无双的具有永恒性和长青性的人类伟大科学成果。请问,你能拿得出世界上有第二个象太极图这样,同时兼具还原论简单性科学与整体论复杂性科学特征全貌的实验科学研究成果吗?回答一定是拿不出来。
从上述已知,一寒一暑就是一阴一阳。中华先贤为表达无限循环的寒暑阴阳,根据日影测量的长度按日序天画出了具有无限循环意义的太极图。
这个阴阳太极图,它集时空于一体,既可以表达时间又可以表达空间:太极图的北南(子午)表达空间,“两至”(冬至夏至)又表达时间。
组成太极图的一阴一阳,一具有严格的规定性,二具有无限循环性,三具有永恒性,四具有常青性。这样的“四性”,既可以体现在空间中,又可以体现在时间中。
随太极图而生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等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基础理论概念,全部都是从实证中来,这当中没有任何玄学的成分。太极图是精确、精密的大自然规律、法则的古代表达图,是中我们华祖先实验天文观测获得的科学研究的伟大成果!
太极图的内涵
1、阴阳五行的根与源
你已经清楚看到,古代祖先用立杆测影的方法,从每天正午直接测量值太阳影子长短结果中,去掉公共长度部分,按时间日序圆排列,就排出了日影年集图——间接测量值的太极图。祖先发现了北半球气候节气的冬至点(影长最长日,太极图最下点,即太阳南回归线点)、夏至点(影长最短日,太极图最上点,即太阳北回归线点)、春分点(影长平均日,太极图左中平分点,即赤道点)、秋分点(影长平均日,太极图右中平分点,即赤道点)等,于是便发现了太阳周而复始(太阳在南回归线北行经赤道到达北回归线,再南行经赤道到达的南回归线的来回不停)的视运动规律。
今天,在我们中原汉族的浩如烟海的图书馆的书本里已找不到上述这些信息了,因为在中原它已经失传久远了。但没想到的是,在边远大山中的中华少数民族,居然还保留着这些中华文化根与源的原始信息遗留[2],这真是我们炎黄子孙之大幸,我们中华民族之大幸啊!
中华祖先夜观天象继而对天文历法不断完善,继十月太阳历后再建十二月太阳历、十二月太阴历、北斗历。最后三历合一,成就了阴阳合历,即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农历,一年分春、夏、秋、冬,称四时(季),二十四节气完善,直至今天,这就是中华大地上的古天文历法。这里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等等,用物理学的语言说就是地球与太阳及其诸行星轨道运行相互位置间关系的永远不变的规律,是中华祖先发现的万古不变的天地之道,自然之道,是绝对真理,是东方大智慧之结晶!
你可清楚看到,太极图内一分为二,外合二而一。一分为二的一阴一阳永不重合,永不分离。太阳回归形成的寒暑,就是一阴一阳的发源地。寒暑即阴阳,阴阳即寒暑,寒论阴暑论阳。中午日影长度的变化,居然形成了一幅如此内涵完美的太极图,真是妙不可言。
(注:为表达无限循环的一寒一暑(一阴一阳),中华先贤创造出了太极图。太阳回归区分出了五季,五季称五行,五行木火土金水。为表达五行,中华先贤创造出了中华大地上的第一部书——洛书,创造出了五环太阳轮。)
2、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还原分析的方法认识事物,如西方现代科学(今天在中国俗称“科学”)方法;另一类是以整体系统集成的方法观察认识客观世界,如中国传统的整体认识论。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得到的结果就会不同,特别如对生命人体的认知。尽管各类医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生命人体,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西医学是以还原分析、尸体解剖的方法获得人体的相对认知,进而以杀菌、灭毒,或切割病灶来治疗人体疾病。中医学是以“天人合一”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以像拆分机器一样进行研究”的两个整体观察生命人体,而获得生命人体的认知的,并以调理人体的整体阴阳平衡即提升人体的自组织自愈能力,亦即“正气存内”为最终目标。
东方先祖,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客观地观察、研究事物,并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与规律的把握。由于它与西方还原论方法获得的规律与知识不相一致,这本属正常,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获得的认知当然是不同的、有差别的。整体论复杂性科学具有事物整体上把握确切,在局部细微处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而现代还原论科学讲究实证,要求可测量,可重复,可定量,可数学表达,因此具有局部精准而整体模糊的特征。但偏信、盲崇西方现代科学的人,非要拿还原论现代科学一把尺子做标准来量一切事物,在今天的中国,凡不符合这把尺子标准的,皆被斥之为“伪科学”,认为是错误的,甚至视为糟粕与垃圾,这就犯了科学主义的大错误了。犹如拿西方刀叉的标准来评价东方筷子的优劣,岂不荒唐、可笑。
确实,今天的还原论现代科学在解决非生命事物问题上,可谓无所不能,百战百胜,比如原子弹核武器现在不用实地试验了,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在生命领域,恰履步艰难,计算机模拟不了生命人体。为什么?因为我们生命人体是个整体的复杂巨系统,而且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功能状态在外界变化的条件下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切不要把整体复杂的生命问题简单化了。
而在还原论现代科学领域内用的是下分法,不断下分不断发现,不断获得新认知,但只有相对真理而没有绝对真理,创新,再创新,也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这是世界科学界的共识。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现代科学知识只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或者是很小的一部分。你如果把现代科学的边界无限地扩大,而且还硬要拿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一切,那就是犯错误了,那就是伤失真理了。但今天恰恰有那么多人不清楚这一非常基本的道理。今天在中国,大多数人只认“科学”,已把“科学”等同于正确、真理了。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的特征,一方面继续在向纵深推进,即向细微方向深入。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社会的紧迫需求,已经朝着从下往上的综合集成的方向发展,即朝整体论的方向快速发展。特别在生命医学领域更为显著,譬如今天大量的组学的出现,整合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的出现,就标志着西方科学界在复杂事物面前开始调整方向了。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宝藏就是我们中华祖先关于客观世界一切领域的整体规律性的认知。如关于生命健康的不朽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是这样的宝藏。再譬如,中国古代的关于用兵打仗的《孙子兵法》,居然是美国西点军校今天的必须课程。
因此,今天我们谈科学,就必须要搞清楚还原论科学与整体论科学的本质差别,或者说简单科学(1+1=2)与复杂科学(1+1≠2)的本质差别。其实,科学从来就不是人类的独生子,整体论科学和还原论科学原本就是科学之两兄弟,或称科学之两翼,古今中外皆如此,且各有优势,也各有弱点。只不过当今还原论现代科学(简单科学,当下俗称“科学”)的强势,把真理的真实面貌给遮挡、掩盖了而已。西方工业革命三百年,因为现代科学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物质与财富,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今天是全球崇尚现代现代科学的时代。也因此造就了现代科学在当代的强势,以现代科学和技术为支撑发展起来的西方医学自然也成为了强势医学。但强势并不代表真理,恰恰是强势的片面性往往会导致其伤失真理。
但不管是还原论科学还是整体论科学,都是人类探索大自然的成果,应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对立。如今天的中、西医学的情况就是其典型例子。本来医学就是医学,医学不等于科学,医学的范畴远比科学的大,而且大很多。但今天,人为地慢慢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定义域给等同化了,演变成了医学=科学了。中、西医学是依托东、西方两个不同文化体系和两个不同知识体系发展起来的不同医学体系,各有适合于自己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如果强以自己一方作为金标准,来考量评价对方,那岂不就是以基督教的标准来考量佛教徒?必将繆误横生,最终将贻误天下。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前重要的是,要拿对了钥匙,才能开得了锁!
3、健康的真理把握在中医学手中
中华祖先认识了太阳历的冬至、夏至这两个寒、热极点,就认识了人体疾病的“寒”与“热”这两个基本病因,并由此产生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中医用药的两大原则……。
显然,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和中医文化的大根大本在太阳!正因为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天地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基础之上的,所以与现代西医学使用还原分析现代科学方法不断创新的特点完全不同,中医学基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自然就具有长青性与绝对真理性。换句话说,只要太阳还在天上,地球没有被毁灭,中医《黄帝内经》的思路与方法就不会过时!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如升降理论、寒热理论、虚实理论、平衡理论等理论就不会过时!“天人相应”,四时可以论脉象: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中医学“因天之序”的主张,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四时之末18日)养脾”等养生理念与方法就不会过时!中医学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八字健康观也不会过时!
人有看得见的形体,又有看不见的精气神。人的精气神一旦出现问题,形体马上有病,中医能够及时观察得到。但西医只能用仪器认识有形的一面,认识不了无形的一面,所以它不能诊治如“气虚”引起的多种疾病。中医以扶养正气为纲,灵活组方,既可以运用古代的经验方,又可以依照“四气五味”的药性灵活组方治疗当下之病。仪器的再精密,也只能发现已病之病,而发现不了未病之病。中医“治未病”,既能对未发生疾病时的调理预防;又能对疾病发生时的对证调理治疗,有由五行模型决定的“见肝之病,先治之以脾”等巧妙医术!中医学的“治未病”的理论永远不会过时!治未病,是中医文化的骄傲。
由于西方文化、西方医学中没有阴阳升降等理论,所以不能真正认识疫病,只能把疫病归因为细菌与病毒,不可能对疫病做出预报。当下新冠病毒疫情继续在全球肆虐蔓延,而中国武汉的疫情能快速得以平息,除开国家体制优势外,充分显示出了中医学的两大优势:一是能够迅速控制,迅速治愈;二是治疗费用便宜。几千年的史实表明,中医药历来就是中国抗疫的特效药!
太极图是中华民族潜在强大软实力的独特标志
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同命运共呼吸,“阴阳五行”四个字是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是笃信无疑的,如对中医药的好感与信任。遗憾的是由于中华文化自身传承的问题,造成了今天的大多数中华儿女已经不了解“阴阳五行”的出处与来源,更被近代的无知无畏者们误导为“迷信”与“玄学”,致使中华文化和中医文化在近代跌入了中华历史的最低谷。造成了今天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中医界的多数至今尚没有真正挺起自信的腰杆,因此严重地阻碍了中医的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但是真理永远是真理,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好在今天的炎黄子孙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找回了中华文化和中医文化发祥的源头——立杆测影得到太极图以及随后的古天文立法。已经清楚“阴阳五行”之大道源于天地永恒不变的自然之规律!这就是我们在新时代中医理论自信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
今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无论是自然科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人类有一个基本的共性是:追求真理与服从真理。
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同根同源,它们的根与源在太阳,在以太阳为主的包含着月亮与群星的太阳系,这是地质工程师刘明武十多年前的研究成果。中华祖先用立杆测影与夜观天象的天文观测研究成果创建了太极图,以及随后的古天文历法,发现了天地永恒不变的规律——自然之道。这自然之道的通俗讲法就是,只要太阳还在天上,地球没有被毁灭,在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要服从于这个太阳系永恒不变的规律,也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本意。
正因为我们古代中华文化已经认识和把控了大自然整体的规律,大自然的永恒真理,而且世界上也只有中华文化掌控了大自然的绝对真理,所以上述若干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清楚不过了。如果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就说自己的文化是多么的重要,是多么的伟大,那便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了。而恰恰是唯有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把控了大自然的永恒不变的规律与真理。地球上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在这样的一个永恒不变的大道规律的掌控支配之中,无法逃离,犹如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逃脱不了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这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中华伟大复兴无与伦比的软实力!
西方现代的所有研究成果,均源于人的智慧,而中华大地上文化源头出现的成果,均源于人的智慧与太阳的结合,因此它具有永恒性与长青性。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主要是提升硬实力,我们中华民族若能将自己的软实力、硬实力都真正提升了,那我们中国式发展的道路就是真正的康庄大道,民族伟大复兴就不远了,中华民族就真正能够强盛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