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养生
TUhjnbcbe - 2025/1/20 17:31:00
二十四节气

立春过后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根据二十四节气,春天五行属木,春季应肝,木气盛,肝火旺;而肝胆相表里,也就是说如果肝胆之气郁结,会影响到全身的气机不畅。

首先谈一下二十节气,是老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千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现并细化了一年之中这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变化规律。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其次谈一下什么是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时至清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就不冷了,进入到春季。此间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好似两重天,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湿润多雨。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的主要习俗有:扫墓、踏青(踏青节)、蹴鞠、插柳等。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不仅与耕种扫墓习俗有关,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清明为什么要养身呢?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旺盛。尽可能的做到顺应天时,柔肝健脾,清降火气,以求阴阳平衡之意。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养护好“阳气的生发”、养护好“肝”至关重要,所以疏肝健脾益肾固护阳气依然是养生重要原则。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早睡早起,使形体舒缓,精神愉悦。春季应肝,肝气向外舒展的季节,如果肝气郁结无法向外舒发,人体容易出现气郁不舒、腹中胀满、体内燥热、头痛、眩晕、健忘、疲倦嗜睡、身体困重等症状。肝失疏泄,就会对脾胃产生影响,妨碍正常消化吸收,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夜卧早起,以使志生,要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练,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抗病能力。

清明时节要注意什么呢?清明时节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细菌、病毒容易滋生,如果这个时候出门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引起感冒。因此心脑血管、精神疾病、皮肤过敏患者明显增多,同样也成为抑郁、焦虑等精神疾患的高发期,一般来讲,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清明时节,阳气已经比较强壮,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极易出现花粉过敏,应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出门戴口罩,防止吸入花粉过敏。所以有“春捂”要适当,赏花防过敏。

清明时节的饮食起居注意哪些呢?要注意保护肝脏,少饮酒,少吃油腻食物,避熬夜。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清明是人之阳气生发的难得时段,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旺,人可延年益寿。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疏泄不及则足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两多一少”: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等;多吃“袪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等。慎吃“生发”的食物,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发物是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故不宜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