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物和中药的区别
TUhjnbcbe - 2025/1/25 18:45:00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b_zx/r4alm4i/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物和中药的区别在哪里?了解一个问题。

传统养生素有进补的做法,认为有目的地做一些补益,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正气”。而这个“进补”的具体方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物进补,二是药补;且又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

这句话的意思,无非就是在提醒我们,进补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食物来进行,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用一些常见的“补药”。于是,便产生了“药食同源”的说法。

那么,这个“源”在哪里呢?

在中医眼里,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气味,当然也包括药物和食物,它们都有自己的气味,也就是“四气五味”。正是这个四气五味,就决定着药食的性能和功效。也就意味着,无论是食补还是药补,都要根据四气五味的理论来进行。

四气:指药食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基本属性,也有称为“寒、热、温、平”的。其中的“平”就是指药食的寒热偏盛不明显的情况,也就是指平和之意。

实际上,很多我们日常所见的食物、尤其是谷物类,它们多数是气“平”的。正是因为它们的属性平和,也就适合长期食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吃的米饭本身就是偏热或者偏寒的,这么多年吃下来,谁能受得了?里面的营养素再多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五味:指药食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无论是四气还是五味,结合中医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理论,总结出不同的性味归经,这就是进补的基本概念。比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等等之类。

中医历来重视药物的四气五味,任何方剂的组成还是运用,都是建立在四气五味的基础上的。

如果不懂它们的性味,诊断再高明,辨证再细致,没有切实的手段如何能解决疾病?

饮食食物也是一样,如果不了解食物的性味,当然就不可能做到“食有所宜”。更勿论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吃什么、怎么吃。而食疗养生却是根据体质、时节进行饮食搭配,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黄帝内经》认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以水火为阴阳的代表来说,那么,水性寒凉向下为阴;火性炎热向上为阳。结合阴阳来区分药食的四气五味,就是无形的气为阳,有形的味为阴。

内经有云“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

药食之所以能够滋养形体,就是他们的“性味”所决定的。它们的“气”能够激发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使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维持正常。它们的“味”能滋养机体的脏腑本质,成为气血生化的原料,使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源源不断。

比如,甜酸两味,多有滋补之功,我们日常所吃的米、面等谷物、各种水果等,都是这个范畴。此外,温热的药食能温阳散寒,寒凉的药食能降温清热。

正是在这个理论指引下,人们在受寒后会喝点热开水、姜汤、白酒之类,因为它们的“气”都是偏于温热的,于是便能祛除体内的寒气;而夏天酷暑难当,人们会喝些绿豆粥、吃西瓜、冰红茶等,因为它们的“气”属寒凉,能清降体内多余的郁热。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食物对某些人是滋补的,可对某些人却又成了“毒”。比如荔枝,有的人吃多了就会出现身体燥热,面部潮红,口鼻干燥,流鼻血,这是吃荔枝过多引起了内热。这时候就需要清热凉血,中和因荔枝而引起的阳热炎上。

实际上,这个现象就是“上火”的基本雏形。也就是说,甘温的药食,本身都能温补阳气。而身体阳气充足的人,食用甘温的药食且超出机体自身的调节之后,阴阳平衡就被打破,于是便导致身体阳气偏盛,滋生内热,引发疾病。

反之,阴寒性味的药食会导致机体阳气虚衰,怕冷怕风,抵抗力低下,这个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我们想要借助药食来调养身体,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辨识食物的气味,其次,就是掌握好自己身体的阴阳、寒热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身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1
查看完整版本: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物和中药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