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设时,始终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去描写她们,各有千秋,没有厚此薄彼,她们都是封建社会的典型人物形象,乃至现代社会也有她们的影子,贾宝玉与她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则是永垂不朽的热门IP。笔者认为林黛玉的标签是小家碧玉、幽默风趣、孤女,薛宝钗的标签是大家闺秀、端方成熟、御姐。那就有黛粉不乐意了,为什么宝钗是大家闺秀,而黛玉却是小家碧玉呢?黛玉哪里小家了,她不是业经五世林家的大小姐吗?她的父亲可是探花兼巡盐御史呀。那你就没看我之前写的文章林家财产去哪了?林黛玉真的一无所有吗?贾敏为什么嫁给林如海?,当你看完之后保证你能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回归正题,我先科普下“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是什么意思,它们差别在哪里?
“大家闺秀”出自《世说新语·贤媛》:“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形容世家望族中有才德的女子。“小家碧玉”出自《乐府诗集·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义气重,遂得结金兰。”形容小户人家中出色的女子,清纯又美丽。
“大家闺秀”跟“小家碧玉”都形容女子很漂亮,很出色,但由于出身不同,所受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层次也不同,造成在知识层次、见识格局、文化教养和言行举止上都有差异。“大家闺秀”一般接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诗书礼仪面面俱到,比较博学,见识深格局大,由于家族成员众多,耳濡目染,往往能知书达礼,举止大方得体。“小家碧玉”一般接受的是普通教育,虽腹有才华,但容易局限于课本知识,为人世事自然纯真、没有心机,相对格局小见识浅,尤其在大场合上不如大家闺秀有风度、有涵养。笔者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各项参数“比较汇聚成如下表如示。
先看判词,“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停机德“借用了《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里的典故,指的是出自东汉河南郡乐羊子妻停下织机并剪断织机上的布,来劝勉丈夫求学的故事,用乐羊子妻比喻宝钗有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才识。“咏絮才”指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凭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故事,人称“咏絮之才“,用谢道韫比喻黛玉善长诗文,才思敏捷。
再看判曲,“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莹雪”写薛宝钗,“世外仙姝寂寞林”写林黛玉。典出明代高启的《梅花九首》“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文中用梅花形容高士也代表了高洁、坚强、谦虚的品质。“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多指隐士。“雪“谐音薛,“晶莹雪“在写薛宝钗身材:“肌肤丰泽”,“雪白一段酥臂”。“世外仙姝”指绛珠仙子,“寂寞林”指孤女林黛玉。结合判词,曹雪芹就已经定下了钗黛的人设,薛宝钗是“高士“,重在表达她的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才识。林黛玉是仙子是孤女,重在表达她的美貌、诗情才华和凄惨的身世。“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表明在传统的世俗礼教下,宝玉和宝钗正好门当户对,是一对金玉良缘,豪门公子就应该配大家闺秀,但贾宝玉为了真爱却偏偏认定了小家碧玉林黛玉。
还有签谶。林黛玉是“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体现的是黛玉多愁善感、感性的一面。薛宝钗是“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体现的是宝钗处事看似无情,实则冷静、理性的一面。
论外貌。黛玉是瘦美,是外在美,有目共睹,路人皆知。所以对黛玉的评价特多,判曲评黛玉是“世外仙姝”;宝玉第一次评黛玉为“神仙妹妹”,第二次评黛玉为“越发出落的超逸了”;凤姐第一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第二次评黛玉为“美人灯”;兴儿评黛玉时说:“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她‘多病西施’。”宝钗是丰美,是内在美,疏于打扮,鲜为人知。瘦美和丰美各极其妙,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表。第二十一回,宝玉看了《南华经》后,趁着酒兴写下”戕宝钗之仙姿......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戕"是杀害、残害的意思,那么是谁残害了宝钗的美貌?是因为宝钗“然七八年之先(薛父去世前),我也是这样来的(很注重外表美,打扮的花枝招展),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薛父去世,是薛家的命运转折点),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勤俭持家,疏于打扮)。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真真千金小姐们),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务实第一),不比他们才是(心智成熟!)。”所以宝钗平时穿半新的衣服,闺秀也像雪洞一般,不是宝钗不漂亮,而是因为薛父去世,家道中落,宝钗变得懂事成熟,为了勤俭持家,疏于打扮了,不是亲近之人平时你注意不到宝钗的美,就像她的内心世界一样。所以在第二十八回,宝钗褪去衣物,露出雪白的臂膀,宝玉才(都28回了,老天呀,你才发现…)注意到宝钗的美,才有她的正面的详细的外貌描写。
如果黛玉和宝钗都盛装打扮的情况下,谁更美?第十八回,“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说明宝钗也只是跟黛玉打个平手而已,不分上下。详见我另一篇文章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谁更漂亮?薛宝钗是绝色人物吗?
论家族。书中对薛家家族描写不多,唯有“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薛家和贾家一样,同是四大家族之一,自然相近。宝玉说:“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书中旁白:“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一个家族自然人丁兴旺,有主子有奴才,事务繁多,凡事讲规矩,按例行事。而紫鹃说:“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显然林家没形成家族体系,较贾家和薛家相去甚远,按此一点林家就不能算”大家“。
论家世。薛家是“皇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是书香继世之家“,与金陵其他三大家族”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再看林家,“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笔者认为林如海在世时,荣誉和地位都明显高过薛家,若论势力,关键看人脉,不敢胡乱猜测。在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后,林家绝后,无人袭得官位和荣誉,林黛玉便成了孤女被贾府收养,此时地位一落千丈,根本无法跟薛宝钗比。
论家庭。林如海去世后,林黛玉无父无母无兄弟,是孤女,四等丫鬟雪雁也不太中用,后文也极小出现,二等丫鬟紫娟是贾母赐给黛玉的,不能算林家人,名副其实的小家。薛宝钗有母有兄弟,还有不少奴仆、伙计和老家人,虽说家道中落,仍是大族人家。
论资产。笔者在《林家财产去哪了?林黛玉真的一无所有吗?贾敏为什么嫁给林如海?》一文中已推断林家并非荣华富贵之族,毫无大家风范,在林如海去世后,林家已从钟鼎之家逐渐衰落到一无所有,这里不再多述。而薛家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一员,”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护官符中说薛家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足见薛家富裕,虽说薛父死后大不如前,但生意仍照常经营。黛玉说“你(薛宝钗)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论收入。第二十六回,“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说明贾母还会每月给黛玉送钱分给丫头们。林黛玉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花的是贾府的月例(零花钱),还有贾母经常送来的赏钱和衣物等。薛宝钗则是薛家的真实掌舵人,“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按林黛玉说宝钗是“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随便搞搞就有惊人收入,一顿螃蟹宴的开销可以让庄稼人吃一年。
论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又是巡盐御史。书中有段林如海对话:“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表明林如海知恩图报,为人忠厚谦和,不像贪官、奸官。根据史料记载,林如海明显影射作者曹雪芹自己的祖父曹寅。薛父在书中从没出现过,但有旁白说:“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可见薛父处事精明,是个商业达人,才能维持偌大个家业。第十三回薛蟠说做棺材的樯木“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可见薛父在政治上与义忠亲王老千岁交好,又与其他三大家联络有亲,是个不折不扣的商政达人。
论家教。林如海“便也欲(只不过想)使他(林黛玉)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林黛玉七岁(也有人说十岁?)初进贾府时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再看薛宝钗,“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曹雪芹用词非常考究,一个”欲“和”令“,就反应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薛家竟然高过林家!林如海虽是前科探花,却受“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影响,对黛玉教育不够重视,是导致她将来在知识、格局和礼仪上皆不如宝钗的主要原因。
论知识。黛玉是“三好学生”,专注诗词造诣很深,有“咏絮之才“,黛玉第一,宝钗第二,大部分诗词都是描写自己的人生处境和情感生活,似乎诠释了什么叫“人情练达即文章”。黛玉很少看杂书,除了诗词似乎没别的特殊技能,“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宝钗知识的特点是博学,对医理、戏曲、佛学、绘画和家族生意等均有了解和研究,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世事洞明皆学问”,成因主要是“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那段文字反应出宝钗深知戏曲,宝钗劝宝玉别喝冷酒和劝黛玉吃燕窝的说辞,反应出宝钗懂医理和养生。宝玉悟惮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调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钗评“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反应出宝钗对佛学颇有研究。
论格局,这跟知识结构密切相关。黛玉前世是绛珠仙子,“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果然今世的林黛玉也是为宝玉而活,为爱情而活,格局很小。而宝钗心里不但关心身边的琐碎小事,还装着家国大事。当宝钗谈“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黛玉只能“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薛蟠对家族生意“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宝钗“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邢岫烟将衣服典当到恒舒典,她和宝钗对话可知,宝钗对自家店铺了解不少,可能在暗地里为母分忧解劳打理家族生意,是薛家的真实掌舵人。
论礼仪。此处讲的礼仪是自然流露出来的礼仪,主要在大场合上的礼仪。书中评宝钗为“品格端方”、“举止娴雅”。在贾妃省亲题诗环节中,其她姐妹都作完了诗,唯宝玉尚未作完。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然后出主意,体现了宝钗的修养,尊重宝玉,只为其出谋划策,不逾规矩。而黛玉是“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笔者认为“大展奇才“侧面反应了黛玉专注诗词,“抱负“两字体现出黛玉心智不成熟,格局小。黛玉明目张胆地替宝玉作诗明显违反了封建世俗礼教,有牝鸡司晨、喧宾夺主之嫌。在与贾政同场时,黛玉人等“缄口禁言”,唯“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脂批:瞧他写宝钗(连脂批似乎都吃醋了),真是又曾经严父慈母之明训,又是世府千金,自己又天性从礼合节,前三人(宝黛和湘云)之长并归一身。前三人向有捏作之态,故唯宝钗一人作坦然自若,亦不见逾规越矩也。上述两件事中,宝钗明显比黛玉有教养,更懂规矩。宫里最注重规矩,贾妃自然也注重宝玉未来媳妇的教养问题,在省亲后的端午节上,贾妃给宝黛钗都送了一件礼物,宝玉和宝钗是一样的。
论行为。黛玉多愁善感,性情中人,很多诗词都是自谶,如《葬花吟》、《桃花行》,“冷月葬花魂”,都是一种凄美。黛玉恬淡安静,要是宝玉不陪她玩,就是大宅女,“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黛玉初进贾府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见识浅薄。但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机敏聪明,性格要强,看书能一目十行,学习能力特别强。第七十回,在李纨搞砸海棠诗社的情况下,林黛玉重建海棠诗社并出了不少诗集,经营的有生有色,说明林黛玉在各个方面都成长很大,往时今日不可同日而语,读者切不可将林妹妹所有印象都停留在孩童时刻。宝钗出场时“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钗黛对比之下,宝钗的大家闺秀形象跃然纸上,因此马上收获了人心。在结成海棠社后,湘云想作东热闹一番,宝钗提醒湘云“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宝钗出了个主意让”湘云听了,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的周到。“宝钗对丫鬟香菱也是极好,不仅带她入园,她跟林黛玉学作诗也竟不阻止。按清朝法律香菱是买来的丫鬟升为妾,还未生子,其地位还是“贱民”。薛蟠逐出香菱后,也是宝钗保下香菱当自己的丫鬟,不然香菱可能更惨。
论黛玉性格。主要讲前四十五回的林黛玉,比较有特点。首先是敏感小性,周瑞家将最后一朵宫花送给黛玉时,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林黛玉此时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一点也照顾到周瑞家是怎么想的,而宝钗很会照顾别人的情绪,让人不得不服。黛玉幽默风趣例子特多,只举些例,比如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另有一次黛玉称刘姥姥为“母蝗虫”,“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惹得众人哄然大笑,前仰后合。若对丫鬟或晚辈开这样的玩笑,叫幽默风趣,但对年近七十的刘姥姥,有点不太尊敬,笔者认为黛玉是性情中人,有点心直口快,没有心机。黛玉后来在偷听到宝玉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至此黛玉性格开朗,成熟很多,宝黛一条心再也没吵过架。
论宝钗性格。宝钗性格深藏不露,为人处事非常理性,少年老成,少了少女应有的天真和快乐,任是无情也动人。有些阅历不够的黛粉会说她坏,但在当时封建世俗礼教的环境中,她的决策可能是最优的决策。比如有一次宝玉被贾政毒打后,宝钗第一个去看望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笔者认为宝钗也喜欢宝玉,但碍于封建世俗礼教不敢有逾规矩,此行目的是来探望宝玉,既然问题不大,没必要诉说衷肠,很会抑制感情。
论他人评价。贾母评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黛玉评宝钗:“谁知他(宝钗)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湘云评宝钗:“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厨房柳家的评宝钗:”这就是明白体下的姑娘,我们心里只替他念佛。“赵姨娘评宝钗:“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凤姐评黛玉:“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宝钗评黛玉:“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兴儿评黛玉:“(林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尤三姐)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她‘多病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