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寿命长的人,善于养气,如能养好三种气
TUhjnbcbe - 2025/2/21 17:45:00
什么叫做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u9hvrdq.html

#黄帝内经里的养生名言#

寿命长的人,善于养气,如能养好三种“气”,更容易长寿。

长寿是每个人都期待的,科学、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长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反过来,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吸引力——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留恋。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历来就不乏长寿的人、以及长寿的传说。传说中的盘古、彭祖,都是非常长寿的人,只是他们的寿命,已经有点脱离现代生物学的认识范畴。

但唐代孙思邈的长寿记载,大概在岁左右的寿命,却和现代生物学出奇地接近。可见,我们并不能单纯地认为,古人的长寿就是荒谬的,或许也有存在有部分个例,这才是辩证的眼光。

古人对于长寿的阐述,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所谓百家争鸣,客观点说,难免良莠不齐。但比较被大家公认的一点,那就是“养气”。这个精神,也高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我们常说的“气势好、神气足”等等,都是受“养气”之说的影响。

在中医理论里,“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中医所倡导的“精、气、神”,更和传统养生密不可分。

可是,“气”是一种无形的、不可触摸的物质(用物质可能不是很严谨,但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名词),如何才能“养气”、以更长寿呢?

总的来说,古人的养气长寿,大约就在三个方面,这“三种气”养好了的人,身体也会更健康、更长寿了:

1、养“神气”需慎言语:

所谓“神气”,也可以看作意识,意识和身体的关系如何?意识是主宰、支配身体的无形之气。神气溃散的身体,无异于“行尸走肉”。所以,想要长寿,首先就得养护好体内的“神”。

就从我们说话来分析,看似就是“张口而来”,可为何有的人能做到口若悬河、逻辑缜密,有的人只能胡言乱语、前言不对后语?这就是有没有用“神”的问题。当长期极度用脑思考问题时,我们也会说“太伤神”,诸如此类,都是和“神气”有关的。

俗话说“祸从口出”,也有“言多必失”之说,夸夸其谈的人大多神浮气燥。所以,古人养生提倡“静以养神”,《黄帝内经》也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描述。认为养神需要寡言静养,神气充足了,“神”才能安守体内,健康长寿也就随之而来;

2、养“心气”需忌狂喜:

现代人常说要笑口常开,精神愉悦才能长寿,但需要注意的是,“喜”也是有度的,过度的狂喜,不但不能使精神舒畅,反而有损“心气”。中医有“暴喜伤心”之说,心理情绪的剧烈变化,能扰动体内的气机,而狂喜、暴喜,正是耗散心气的一种。

为什么狂喜的时候,会有“笑弯了腰、缓不过气来”的表现?因为“喜则气缓”,而暴喜则耗散心气,从而心肾不能相交、水火不能既济,对健康长寿是很不利的;

所以,“喜”有益身心,最好是那种心里淡淡的喜悦、可控的愉悦感,呵呵笑起来就是最好的“喜”,才是对心气最好的养护。心气平和,心神才能得养,健康长寿也就不远了。

3、养“正气”以踏实做人:

无论如何,人是一个社会属性很强的生物,也不可能单独地生存在世上。而深谙健康长寿之理的人,会养好自己的“正气”。所谓“正气”,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

一个方面,也就是内经所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正气,通俗地说,就是机体的“抵抗力”,比如气血充沛,使外邪无法侵袭机体,也就是养“正气”的一种;

另一个方面,其实就是我们的“胆气”。所谓“胆气壮则心不虚”,中医认为,胆主决断,胆气充足,人的决断力、底气才足。

决断力好了,人肯定也更偏于勤奋向上,对生活也更具有乐观精神,最主要的,不心虚、不气颓,心情绪很少受到干扰,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平静,也是非常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养正气需要做的很多,比如调理气血,比如获得足够的营养,也有恬淡虚无、精神境界上的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等等,都是养护“正气”的手段。

总之,长寿是每个人都期待的,做好上述三个方面,养好“神气、心气、正气”三种气,相信,健康和长寿会离我们更近一些。祝君长寿。

1
查看完整版本: 寿命长的人,善于养气,如能养好三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