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人,气血一般也会虚,身体常有三种表现,试试常吃两物。
对于喜欢养生知识的人来说,相信对一些基本知识,都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比如脾虚,气血就会不足,这个常识相信不需要再多说了。
因为在中医理论里,脾胃作为身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点,是五脏六腑里,其它脏腑都比不上的。虽然说,对于脏腑的认识,我们不能说孰重孰轻,毕竟,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了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
但是,在气血这个方面上来说,脾、脾胃的重要性就显得非常突出了!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机体从外界获取的营养自然就会不足,这是一个方面;即使真能勉强吃进去,脾胃虚弱,“运化”不足的话,也是白吃,还是不能生化新的气血。
所以古人认为,这气血对我们身体来说,基本就等同于“生命”。其中,“气”主要表现在功能上,“血”主要表现在滋养濡润上。那么,脾虚的人,引起气血不足之后,会有哪些表现呢?
1、脾虚的人,会有精神方面的不足:
因为脾有“升清降浊”的生理特点,脾虚的人,首先会从这方面体现出来。中医认为,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降为阴。脾的这个特点,正是中医“阴平阳秘”的体现。《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而脾虚,就会出现“清气上升”的不足,头昏脑胀、思维迟钝、气短乏力、形寒肢冷、自汗消瘦等等都可以归纳为这个方面。而腹胀便溏、神疲嗜睡则可以归纳为“浊气下降”的方面;
2、脾虚的人,其次会有饮食方面的不足:
因为脾主运化,胃主腐熟水谷,脾胃就是气血营养的生成工厂。脾虚,就是这个工厂的产能不够,产能不够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不够,一是“机器”出了毛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腹满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这里的太阴阳明就是指的脾胃。所以,脾虚的人,会出现饮食减少,稍微吃多点就会有腹胀恶心的感觉。口里面会有甜腻感,大便也会稀溏不成形,次数倒是时多时少。所有这些,都是脾胃虚弱的常见现象。
3、脾虚的人,也会有水湿水肿的表现: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是著名的病机十九条之一。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但凡身体水湿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和脾有关。而脾虚引起的水湿异常,轻者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湿气重”,这是“脾虚生湿”的表现;其次会有肿胀的情况出现,比如脸部眼睑、脚踝等部位。
所有这些,无论是“湿气重”的轻微情况,还是水湿浮肿,都是脾“主水湿运化”的功能不足引起的。运化不足,水谷精微滞留而成水湿,溢诸肌腠分理之间,而成水肿;
脾虚的人,因为气血生化不足,我们常说的“身体弱”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那么,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以来调理身体的气血,同时使虚弱的脾胃得到改善吗?
健脾的方法有很多,我认为,最方便的养生之法,还是通过食物调理。毕竟,这是最“天然”的养生之道,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办法。比较适宜的食物,可以分为两种:
1、补气健脾:这类食物不但能健脾,本身自己就有补气的功用。比如参芪之类、莲子大枣龙眼等等。可以选择合乎自己口味的一两种,和羊肉猪肉一起煲汤炖食,不但味道不错,补气的同时还能调理脾的运化之功,达到补气健脾的目的;
2、健脾利湿:和补气健脾不同,这类食物本身不具备补益的作用,它们主要通过祛湿而起健脾之功,因为《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是谓五恶”。所以,脾虚生湿之后,形成的湿气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脾的功能。所以,祛湿健脾也是常用的健脾方法,主要有山药薏米白术之类。常用来和小米之类熬粥进食,对于脾虚生湿的人是比较合适的。
综上所述,脾虚的人,大多伴随有气血不足,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情况,但是,单纯的补益气血其实用的并不多,传统的养生之法,还是以健脾、益气、祛湿为主,脾好了,就会生化气血,不补而补,才算是比较合适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