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出汗,尤其夏天气温高的时候,稍微活动一下、甚至坐着不动也会汗出津津,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就出汗来说,正常运动和气温高的出汗,我们不必担心,那些情况下,不出汗或者出汗少,才是不正常的状态。
一般说来,“汗多”可分两种:一种是在白天,轻微的活动就会出汗;一种是在晚上,睡着以后才开始出汗,只要一醒来,汗出马上就停。中医称前者为“自汗”,后者为“盗汗”。这两种汗,都算是出汗多的异常。
为什么会出汗多呢?中医对出汗的理解,有“汗血同源”和“汗为心之液”的说法。认为汗水也是机体阴液的一种,和营血本质上同一个源头,更和脏腑里的“心”关系密切,这是“汗水”的来源。而出汗的机理,则是“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阳气加于阴津、熏蒸阴津才形成出汗。
举个例子,盆子装满冷水,我们根本觉察不到任何的变化。如果在盆底下烧火,锅里的水就会慢慢变成气蒸腾出来。形象地说,盆里的水就是阴,下面的火就是阳。把阳作用到阴上,汗就出来了。
此外,如果在盆子上盖上一个密闭的盖子,那蒸腾的水蒸气也冒不出来,这也是出汗和不出汗的原理。这个盖子就是机体的“卫气”、也是阳气的一部分。因此,出汗的多与少,和机体的阴阳气血全部有关,并不是某个方面的问题。
当然,人体的出汗过程,远比这个例子要复杂。因为汗液本来是体内的津液。而津液本是由脏腑从水谷精微运化而来,对身体起濡润滋养的作用,津液里最精华的部分,就是“营血”。因此,非正常出汗对身体是很不利的。中医有“多汗伤气、暴汗亡阳”之说。
那么,出汗多时,人体应该怎么做呢?或者说,如何防止津液的流失呢?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盆子里的水、盆子上的盖子以及下面烧的火,这三者都是“出汗”的症结所在。盖子盖得越不严、水蒸气就冒出更多,下面的火烧的越旺,水蒸气也越多。
因此,让盖子盖的更严实——机体的卫气更充沛、运行更流畅,是减少出汗的一个手段。而卫气是昼出夜伏的。因此,保护好卫气(锅盖),就能减少“自汗”。需要做的就是强固卫气,而卫气的生成,主要和脾肺二脏有关。因此,卫气不足的自汗多汗,主要从健脾养肺着手。
其次,让下面烧的火小一点——机体的阳气当然不能直接减小,但应该让它柔顺而不浮躁,这也是减少出汗的手段。为什么我们心理紧张就会出汗?这就是心中阳气躁越不安的表现。于是,清心敛阳,也是调理多汗的一种方法;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火”力并没有增大,盖子也盖得严实,可锅里的水比以前少了,这时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会发现,水会热的更快、更容易烧开了。人体的“阴津”不足,就如同锅里的水减少,白天有锅盖(卫气)盖着,无法外泄,晚上卫气一松懈,津液便从汗孔而出,这就是盗汗。盗汗的调理,盖好盖子(加强卫气)行吗?显然不行,减少火气(阳气)行吗?那无异于“饮鸩止渴”,而最合适的调理,则是往盆子里添水(滋阴生津),阴津充沛,睡着出汗会大大减少。
以上是“出汗多”的原因和调理分析。那么,出汗少又是怎么回事呢?
只要能理解上面有关出汗多的部份,汗出少的原因和调理也就很好理解了。汗出少,无非也是三个原因:盖子盖得太严实、火气不够、津液不够。
盖子盖得太严实,也就是卫气太严密,比如风寒外束,大致就是异常地加强了卫气这个“盖子”,汗水出来。驱散外邪或者其它方法,让卫气回到正常的状态,汗水也就自然能出来了;
火气不够,也就是阳气不足,水不能升温,焉能出汗?恢复阳气、尤其是心脾阳气,则阴平阳秘,津液得到温阳,该出汗的时候也自然能够出汗;
津液不够,就是盆资历本来就没有水、或者很少水,干涸的水盆怎么会有水蒸气呢?调理的方法当然就是滋阴生津,津液充沛了,受到阳气的催动,该出汗时自然就有汗可出;
现在很多人都强调“出汗养生”只有弄清楚出汗和机体阴阳气血的关系,才能把握好怎么出汗、出多少汗合适,这才是“出汗养生”比较合适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