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平衡,那么阴阳同等重要吗?或该如此理解。
在中医理论里,“阴阳”绝对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很多初接触阴阳学说的人,对阴阳的理解也是深浅不一。尤其对于“阴阳平衡”之说,理解稍有偏差,也就直接决定着后续所有的临证实践。因此,如何合理地理解“阴阳平衡”,对中医养生、中医临证都是很重要的。
阴阳平衡,从我们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平衡,也就是完全相等、没有谁更多,也没有谁更少。就像一台天平,天平的两端分属阴阳,天平的臂杆是否平衡,两端的阴阳也就是否平衡。但是,中医的阴阳平衡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先看几句关于阴阳的经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变化之父母;《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
从上述内经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出,阴阳不是绝对平等的状态,而是生生不息地变化着的。世间万物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变化;人体的生老病死,也是阴阳的变化。我们生病,是阴阳的变化,这是不好的一面;而我们身体的成长,从年幼的弱小到成年后的强壮,也是阴阳的变化,这是好的一面。
图解白话版黄帝内经全集正版皇帝内经中医书籍基础理论养生大白话版素问入门图解全注全译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29.8购买而内经也特别指出了“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在这里,为和只提阳气而不是阴阳呢?可见,阴阳平衡,也还是各有偏重的。换句话说,阴阳平衡虽然不错,但也还是有一个主导、另外一个为辅的。
内经也说“阳生阴长”,也就是常说的“孤阳不长,孤阴不生”。就生长而言,“生”是从无到有的一个现象,而“长”则是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固然,一个人的出生,首先是“阴”的决定。但出生后的一切,必定是阳气成为主宰,如果阳气不足,必定会有生长的缓慢,或者健康水平的下降。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我们常说阴阳是相互转化的,也就是阴阳互根的原则。但是,阴阳的转化,我们应该也可以遵循能量变化的规律来看待。
比如“精化气”,是一种从阴至阳的变化,如何从阴转化为阳,这里面就需要阳气的温煦。就如同一块冰块融化乃至气化的过程,必然需要吸收热量。如果阳气不足以主导,则移精变气之论也就只是空谈了。
我们再说从阳至阴的转换过程,形象地说,这是一个“放能”的过程。大致相当于水汽凝结而成云雨,这个过程里,水汽不断释放能量,才能逐渐从无形之“阳”变换为有形之“阴”。这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还是能量的转移,也就是说,这个过程里,起主导的还是阳气。
因此,在我看来,虽然我们常说阴阳平衡,这里面的“平衡”,只是一个动态的、不停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而非阴阳两者绝对同等重要。
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生命体(人)来说,阴阳固然是都不可少的,但阳气却更显重要,更应该成为阴阳平衡里的主宰者。
阳动阴静、阳热阴寒。如果阴为主导,则生命活动必然停滞不前,即使阴阳平等地存在,生命活动也就只能维持现状,那么,怎么才能不断成长壮大呢?这就需要阳气成为阴阳平衡里的绝对主导。
也就是说,阴阳平衡,或许可以理解为阳气的平衡,参与的“阴”,只是为了钳制阳热的燥亢,并非两者就是同等重要的地位。
所以,只有有了这种认识,在实践临证中,我们才能一切从兼顾阳气出发去调理阴阳,这样,也才符合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身体也就才能更健康,也才有长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