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脾为湿气,水在肺为痰饮,如何健脾养
TUhjnbcbe - 2025/3/9 18:29:00

水在脾为湿气,水在肺为痰饮,如何健脾养肺?三点需要注意。

“水”,是中医的五行学说里的五行之一,它对应的脏腑是肾,颜色是黑色,方位是北方。由金而生,又生于木。

在中医六淫里,并没有“水”的名字,但是,却又有“湿”的说法。水湿同源,因此,“水”实际也可以看作一种致病之邪。

在我们日常养生里,“水”是一种让我们爱恨交织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生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当然,将五行的“水”和自然之水划等号是不严谨的,此处只为了阐述形象而举例而已);其次,当“水”过多时,却又容易水湿泛滥,就像自然界的洪灾。因此,如何合理地掌控好“水”,成为养生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实际上,养生也常需要面对“水”的苦恼。比如,阴津不足,就是“水”少了;湿气重就是“水”多了等等。关于“水不足”的问题,另文阐述,本文主要针对“水湿泛滥”的调理加以分析,以帮助更多的朋友掌握这个问题。

关于“水多了”的问题,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湿气重”。其实,“水”对于身体的影响,至少有三个脏腑需要了解,它们就是肺脾肾三脏。

肾主水,司开阖,也就是说,水的排泄,主要由它来完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饮食里的水,都需要脾来运化,以输布全身,以及排泄出去;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就“水”对身体的影响来说,又可以分为有形之水,和无形之水。有形之水比较好理解,比如我们的汗水、小便之类。而无形之水,则大致可分为水湿痰饮这些“派生类”,而且是更难理解和把握的。下面就主要分析水湿痰饮这些“无形之水”。

总的来说,这些“无形之水”大致可以分脾肺二脏来阐述:

1、水在脾,湿气生: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虽然字面上是针对“痰”而言,其实,和湿气是完全一样的。体内湿气重,一般都是脾虚所致。

脾虚湿气重,这是我们常常说起的。比如身体重乏酸软,打不起精神来。嘴里也可能有甜腻的味道,饮食减少,大便稀溏等等,这些情况,基本都是脾虚生湿所致。

脾气虚弱,运化水湿的能力不足,饮食里的“水”就会无法输布,停滞于中焦。脾胃中土,受水湿浸淫,就像自然界的泥土一样,土壤的水太多就成了泥泞,无法种植庄稼。水湿浸淫在脾,食物的腐熟运化不畅,就像久不见阳光的潮湿天气。

2、水在肺,痰饮生:

谁都会有吐痰的经历。现代科学认为,痰是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是对呼吸道的一种保护措施。中医认为,痰饮其实都是“水”的变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虽然出现在肺,却又和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五行的角度看,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从脏腑的角度分析,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因此,当“水”在脾时为湿气,“水”在肺时为痰饮,但其本质都还是“水湿”。

如何健脾养肺?

健脾:当水湿在脾而湿气重时,这时候的调理,就需要健脾运化水湿。一般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减化裁。脾虚为主的,可以适当增加健脾益气;水湿明显的,可以适当增加燥湿健脾。

养肺:当水湿在肺而痰饮明显,咳嗽多痰也是很苦恼的一件事。此时的调理,我们多从温肺化痰为主。肺乃娇脏,既怕寒又怕热,冬季的寒湿,对肺的气机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温肺化痰可以视同于养肺,如温肺汤。也有从健脾来养肺的,所谓“培土生金”之法,如参苓白术散。

水湿泛滥影响脾肺二脏,我们的调理需要注意如下三点:

1、一般以健脾益气,芳香化湿为主。湿乃阴邪,其性粘滞,健脾多温阳,芳香多辛散,这才是脾虚湿盛比较合适的调理之法;

参苓白术散脾胃虚弱补脾胃益肺气白扁豆白术茯苓袋泡茶淘宝月销量95¥25购买

2、养肺宜温不宜燥:一般来说,温而不燥有点难以两全,温肺需要把握好“度”,不宜盲目施行。

3、培土生金是比较稳妥的做法。从健脾着手,配合养肺,更少辛燥伤肺之虞。

1
查看完整版本: 脾为湿气,水在肺为痰饮,如何健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