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面,理解中医理论里的“气”。
“气”是中医理论里最重要、最多变、最难掌握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主要在它的抽象上。虽然在中医各种典籍里,气血常常连用。但是,“血”毕竟是一个可见、可分析的实物。相比之下,无形的“气”就抽象得多了。
主流的中医典籍里,将“气”分门别类成很多种,有中气、宗气、卫气、元气等等。对于现代科学熏陶下成长的我们,反而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毕竟,说的太抽象,也太复杂了。
在我个人的理解里,如果只是从养生的角度来分析,“气”,其实不用分得那么细,也不用解释得那么复杂玄妙。在我看来,也就可以从三个方面,大致能涵盖其全部,似乎更容易为现代人接受:
1、肺气:
也就是指“呼吸相关的气”。现代医学的呼吸,也就是在肺里进行氧气的交换。在中医的“十二经络”里,经气的运行也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如果不是,那么,十二经络的经气运行、和氧气交换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中医理论里的“肺气”,在呼吸之气外,还包括其“宣肃之气”。也就是全身的气机,都需要借助“肺气”的宣布肃降,才能更好地运行。这一方面,包括协助“通调水道”而影响排泄,协助“脾的运化”而影响濡养,协助“心主血脉”而影响血脉等等。
而“呼吸之气”,才是肺气的根本。所以,对于肺气的调养,最合适的方法就是“深呼吸”。中医养生里,静坐呼吸吐纳功夫、瑜伽腹式呼吸,以念导气的做法很多也有效。只是,利用深呼吸来调理肺气,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是三两天可以做到的。
2、胃气:
在整个中医体系里,把“胃气”提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重要地位。《素问.平人气象论》有“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之说。
在各种典籍里,胃气一般被描述成“中土之气”,它是机体元气补充的主要来源,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不进食对不对?饮食精微能补充元气,汤药其实也是补充元气的一种手段。只不过,饮食的补充更平缓、更全面,汤药的补充更迅速、更有针对性。
中医治病,近现代中医主要依赖于中药。中药大多是口服的,通过“胃”吸收才能起效。这样理解起来,胃的吸收,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成,也是胃气对元气的补充与调整呢?
3、人气:
所谓人气,也就是人体之气的统称。包括肺气胃气之外所有的“气”。可以说,“气”在人身上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我们的手指头受到轻微的灼伤,会起个气泡,西医认为是组织细胞释放的产物,但这不刚好证明了“气”的存在吗?
现实中,相同结构、布置的房子,有人居住和长期闲置有什么不同?相信大家都有感觉。可是,除了霉变、杂草这些可以证实的事物变化之外,“人气”的有无,我们都清晰地感知,却无法被演示。我们能不能认为,那种区别,正是“人气”在身体以及体表循环周流的结果呢?
所以,在我看来,凡是身体的问题,都是气血的问题,表现的形式在“血”上,而深层的原因还是因为“气”。“气”在我们身体上,更是无处不在的、它又可以从“肺气、胃气、人气”三方面来理解。不知道您对此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