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汗为心之液。出汗养阳,过度出汗会有3个影响。
夏末秋初,很多地方还是闷热不已。有朋友抱怨:“我最喜欢过冬天了,因为一到夏天就大汗淋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也有的朋友,有这样的疑问:“出很多的汗,是不是对身体不好啊”?夏天、或者夏末秋初出汗过多该怎么办?
汗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当环境温度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时,身体为了调节温度,就会出汗。
有时精神紧张也会发汗,发汗中枢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正常人24小时内、“无感蒸发”的汗大概就有~毫升水。
我们的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汗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古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也指出,足阳明脉,其病“热汗出”;但是,古代中医并没有把汗水当做仅仅是调节体温的液体,相反,却认为汗还有更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人体内的津液出于腠理,就形成了所谓的“汗”。
《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中医还有这样的说法,叫“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等等。
那么,为何中医会有如此独特的认识呢?汗到底是废物还是好东西呢?
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水”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大家的回答肯定是有好有歹。
其实,水本身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坏。它被我们的身体利用了,成为血液津液的一部分,对身体有利,就是好的;如果没有被身体利用,淤堵在身体某处,乃至泛滥成灾,则就成为水湿之邪,那就是坏的。
对“汗”的评价也同理。因为汗的本质就是水,在体内,它们是血液和津液的物质基础。血汗同源就是这个关系最好的概括。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汗就是水。水被我们喝进体内后,还是要经过体内气机的转化,在正气的作用下,才能被转化为津液的。
所以,有的人正气不足,虽然喝很多水,津液气血未见补充,而水湿却越来越重,就是水未能转化成津液的缘故。
此时,已经被转化为津液和血液的液体,在身体需要的时候,再被变成汗液排出体外,此时排的可不简单的是液体啊,而是津液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也是血液的一部分。
夏天出汗过多该怎么办?
在古代,冬天会烧柴禾木头来烤火,即使是贫苦人家,也是这个做法。但同样是木头,用家具来当柴禾烧着烤火,必然会被人骂败家子。尽管家具和柴禾都是木头,而且都可以用来烧火,但这个烧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
出汗也是一样,尽管,中医认为心在脉为血,在津为汗,汗与血同源,由阳加于阴,气化而成,故称“汗为心之液”。但出汗也只是“伤血”,而不会是直接出血。这是需要注意的。
但是,过度出汗,会导致如下几个问题:
1、津液受到影响:
津液出于腠理为汗,在津液本来就不足的情况下,汗出过多则损伤人体的津液。如《灵枢决气篇》说:“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临床常见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症状。
2、血液受到影响:
《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伤寒论》疮家、衄家、亡血家禁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失血之人发汗,是临床上的大忌。所以,对于血虚之人,夏天大汗淋漓,是对身体不利的。此时,该做的事情是养血,这是最重要的。
3、气随汗泄:
汗的形成,是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才成,腠理开泄,汗出过多,人体之气也会随汗而外泄。
《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而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气虚,尤其是心气不足的时候,天气一旦炎热,则容易大汗淋漓,这是心气不能内守的缘故。此时的大汗,对身体也是没有好处的。这种情况就需要滋养心气,气阴双补,如生脉散之类,适合盛夏时节的气虚之人。
此外,湿热重的人,在夏天的时候,也会大汗淋漓。这样的人,汗出往往会带点黄色,比如衬衣衣领、腋下会发黄,此时需要清理湿热,才能逐渐正常。
那么,夏天出汗过多该怎么办?
短暂的大汗淋漓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我们剧烈运动的时候,也会大汗淋漓。但如果长期这样,是不利于健康的。
当然,反过来说,现在很多人夏天就一直躲在空调房间里面,一直不出汗,也不利于养生。更容易出现气血壅滞,容易出现皮肤相关的问题。
总而言之,夏天出汗是好的,可以疏通体表,排出体内的淤积,促进气血通畅。但不提倡大汗淋漓,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