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馔(zhuan),即以四时花卉作为食材而制成的菜肴或点心,这种食品的由来已久,因为其具有情志养生和饮食养生的双重功效而受到古代文人的青睐。据文学记载来看,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末期,都有文人食用花馔。
图1以花入馔,格调清雅,味甜食美,在满足人的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让人精神愉悦。据不完全统计,可以用来食用的花卉有百余种,其中不少的花馔还具有一定的食疗功效,可谓药食同源,因此不少的花馔也被做成了药膳,食补总比药补来的让人安心。
而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已经把花开时赏花,花落时食花作为风雅之事。他们不仅食用花馔,还把花馔写进诗词、小说当中,《红楼梦》一书中就曾写到过两种花的香露“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虽然书中没有记载具体用法,但是根据同是清代的文人顾仲编撰的《养小录》中记录的花露制成之法,用仿烧酒锡酒器来提取的方式就能想到大概,其中又说花露可以入汤待茶或入酒增味,而这也恰恰是《红楼梦》中的用法。
文人对花馔的风雅浪漫,形成了极具古典韵味的花馔养生文化。
历代花馔文化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代的文人大多生吃鲜花或者拿来酿酒。《左传》有云“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表明当时的兰花已是贵族的食谱。《神农本草经》列菊为上品,认为“服之轻身耐老”。战国诗人屈原也独独偏爱花馔之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说的是在早上饮用兰花上坠下来的露水,在晚上吃掉菊花掉落的花瓣,直接以菊为食。
图2《九章·惜颂》中也说“播江离与滋菊兮,原春日以为糗芳”,这是把菊花掺和到谷物中制成干粮。不仅如此,屈原还在《九歌·东皇太一》中描述了一种可供祭祀祖先、神灵的兰花馔“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就是把和有蕙花的麋肉,用兰叶包扎好,放在蒸笼上蒸熟。这种食物用来祭祀,显然在当时这是一种比直接使用花卉更为高级的食物。
(二)汉魏时期
在汉朝,兰花和菊花依旧是人们的心头偏好,但是这一时期的人们除去直接食用新鲜花卉之外,还衍生出了各种的花酒、花酱,并且人们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