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开头就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古之人,即使年近百岁,但动作还是年轻时代那么敏捷,而现代人在五十岁左右就开始动作不灵了。这是为什么呢?
内经的原义,总的来说就是一种“今不如古”的趋势。这个观点,似乎和我们现代人的认知有悖。
要知道,在我们的理解里,古代是相对落后的。而越是上古时期,就越接近蛮荒时代。难不成,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的寿命还更长吗?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辩证地看待。
不错,上古时期科学文化水平低下,人们的平均寿命必然更短。
但不能否认的是,那个年代,人们身体健康所受到的“静止危害”反倒要少很多。
什么叫“静止危害”?
也就是一些我们现代人深恶痛绝的环境污染、空气、声光污染之类,以及食物不纯等等。
最主要的是,心理情绪上的潜在危害,如心理压力等等,现代人应该比古人要更大。
所以,一个古人,如果能有效避开上述那些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基本就做到了“修身养性”,因此才能“年百岁而动作不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的大国。很多如今被归纳入“文化”范畴的传统,其实还有非常深远的养生功用。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八大雅事:听雨、赏雪、焚香、品茗、候月、探幽、酌酒、抚琴。
1、焚香:
焚香是古代风雅人士一个最基本的“习惯”。无论书斋琴房,还是庙宇神坛,焚香能使人闭观默照,又可以怡情助兴。能使人安神开窍,还能化病疗疾。
可以说,焚香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它本来并没有固定的标签,却蕴含灵秀造化、且源于自然。
现代喧闹的都市人,客厅、或者卧室焚上一炉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使浮躁的心趋于平淡,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有助于缓解现代人常见的紧张焦虑、失眠等多问题。
2、品茗:
风雅人说品茗,俗人说就是喝茶。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是我们东方哲学里“清静、恬澹”的精华所在。
我们现代人,在繁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即使是自斟自饮,也能起到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的养生作用。
一斟一酌之间,品茗让我们达到美的享受,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艺术之境。
3、听雨:
《红楼梦》里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实际上,古人的听雨,我们现代人同样能体味古人的心情。
试问,当我们心浮气躁的时候,能听雨吗?听雨,是对待万事万物完全平和的一种意境。
点点滴滴洒落的雨声,淅沥淅沥的雨滴,让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是我们能获得一种心灵的惬意。听雨之时,其实就是对体内自然气机的完美升化。
4、赏雪:
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气、声、光的纷扰污染无处不在,使得我们的心灵也潜移默化地浮躁不安。
而雪花是晶莹剔透的,更是冰清玉洁的。
面对漫天雪花,令人油然而生一种超凡脱俗、高洁的心境,能提醒自己要像雪花那样的纯洁无瑕。赏雪,也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净化。
5、候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月亮是一种思维与感情的载体。
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淡淡的思念;可以是遥远的乡愁,同样也可以是爱情的寄托。
侯月,将月亮融入我们的内心深处,使我们的思想情感插上飞跃时空的翅膀。
即使是忧愁,也必然是令人如饮醇酒般的和缓与向往。这种心情,对于健康长寿是很有益的。
6、酌酒:
现代人更多主张远离烟酒。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饮酒,可以说是道家哲学的“无极”。
尤其是“酌酒”,基本和我们现代人常见的划拳猜令、大呼小叫迥异。
真正的酌酒,是一种类似于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的美好享受。从养生的角度看,“酒有行药破结之用”,适当小酌,有利于养生。
7、侍花:
侍花又做莳花。而“花”本来就是自然界的精华之美。而侍花,更是一门艺术修养。在摆弄花花草草之时,同时也向世间展示了侍花之人的内心世界。
所以,经常侍花,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我们的生活,更能起到养气养心养神的养生功效。
8、抚琴:
古代文化人,“琴棋书画诗酒花”,而“琴”位列第一。可以说,抚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第一风雅之事。
一阕高山流水,成为千古知音的绝唱。而《礼记》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悠扬的琴声,能令人心旷神怡。对于喜爱音乐的人来说,一具琴,七根弦,就足以抵得上万语千言的洋洋洒洒。
音乐是最震撼人心的,而无论是悲欢幽思,都可以琴声为寄托。
善抚琴之人,大多心灵而智慧,只要能善于引导,对陶冶身心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很多人对《黄帝内经》里说的“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之说心存疑窦。其实,如果以我们现在的科学卫生水平,再继承发扬好传统的“八大雅事”,对于健康长寿来说,必然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