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家认为“顺应四时,饮食有节,不妄劳作”为养生法则。认为养生有道,则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是人身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宜多饮水及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藕、鱼、萝卜、胡萝卜、黑木耳、土豆、莴苣、白菜、花菜、红薯、花生、枸杞、麦冬、胖大海等。此外,还可适当食用一些药膳,如参麦团鱼、蜂蜜蒸百合、橄榄酸梅汤等。早晨宜多吃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日清爽。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等。
冬气内应肾。冬季寒气重,应选用热量较高的御寒食品。肉类,以狗肉、羊肉为主,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提供机体热量较多。医学研究还发现,人在冬天怕冷,除了外界寒冷的气候条件外,还与机体内某些无机盐的的缺乏有关。在蔬菜尤其是蔬菜的老叶、黄叶、根及皮内均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因此在食用时不要去掉这些有益的部分。缺铁可以使用觉得怕冷,这里可增加吃含铁的食品,如肝脏、瘦肉、蛋黄、黑木耳、黑芝麻、香血糯、海参等、新鲜蔬菜与肉类掺杂起来吃则防寒的效果会更好。
不要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要适量运动,但不宜剧烈过度运动。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防汗过多是秋冬护阴之关键,应避免大汗淋漓。要注意调节心情。秋冬呈现的寒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景况,很容易在老年人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收敛神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冬季沉闷之感。秋冬之交季节,应多参加户外活动,有条件的可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以焕发青春活力。冬天,因为气候寒冷,许多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但正如俗话所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些都说明,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耐寒锻炼有益于人,对人体的心血管、呼吸、消化、运动、内分泌系统都有帮助,从而能减少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感冒、咳嗽、关节炎、肥胖病等的发生。同时耐寒能使人长寿,对于年轻人来说,耐寒还可以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尤应提倡。人的耐寒能力虽然是有一定限度的,体质不同的人对寒冷刺激的反应也是有差别的,但通过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元忧平阳”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养肾为先,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