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李时昌
采访李时昌先生那天,当我们进到他家客厅时,古典的家具,墙上的字画,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客厅的正上方,悬挂着清朝同治丙寅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冯文蔚手书的“行善积德”匾额,两侧的对联是“一片仁心昭万古”“千方妙药救群生”。在客厅的北墙上,还有一副对联“高深是举求知不舍则成,忍让为贤处事以和为贵”。身处这样的环境,瞬间便激起我们对中医的景仰之情,对李时昌先生的敬重之心也不禁油然而生。年逾七旬的李先生精神矍铄,热情诚恳地向我们谈起了他的从医之道。
《大医精诚李时昌》
今年已经74岁的李时昌,生长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耳濡目染,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勤奋好学是李时昌一生最大的特点,因此,他广采博收而又匠心独具,融以百花而自成一味,其医术在川内特别是川南口碑载道。从医50余年,30余年每日门诊逾百人,年处方量超过20万剂。
年,外籍医学院校曾两次向他发出出国讲学邀请,结果他都婉辞了。李时昌更在意的是诚守本土,根植基层,不离临床。他治学倡导“人体正气中心”说,临床善用“收敛固涩法”“理气理血法”治疗各科疑难怪病。诊余撰写中医论文、杂文百余篇,十余篇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多次由国家有关部门推荐到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年应中国古医籍出版社邀请任《中华名医专家创新大典》编委,医术称誉一方,医名数十年不衰。
数十年间,李时昌不知为多少患者解除了病痛,不少疑难重症,大医院无能为力,但在他手下却能收到回春之效。他说,在世界上浩如烟海的医学科学中,中医是两千多年以来唯一没有被取代的医学,中医所蕴含的人体生命科学,值得我们付出全部的心力去研究,去发掘。
年,李时昌先生行医多年实践经验总结的《非常中医》脱稿,年印刷出版,成为当代中医科学的一个重要成果。《非常中医》的上编“人文医学·哲理医学·生命医学”,既慎思明辨又文采飞扬,融哲思、理性与激情于一炉,科学思维与文学美感相互渗透,下编“绿色医疗·普适医疗·特色医疗”对中医的具体阐释和医案的分析,既是经验之谈,又能独辟蹊径,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构建了一个宽阔的中医语境。
在对李时昌先生的采访中,我们分明感到一个传统中医学者对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自信、热爱和坚守。他说,现代医学的理念是“治病救人”,古代中医的理念是“悬壶济世”,这两者之间,有着分明不同的境界。“治病救人”是现实的,单一的医疗行为,而“悬壶济世”则是中医的传统文化经典表述,是中医大爱天下的表述。因此,作为一个中医从业者,必须具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文思想。在李时昌的心里,“常陪患者同流泪,更与病家共开颜”是作为一个医者对病家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情怀。
日常行医之时,李时昌先生便是一个仗义之人,别人有难,他总能慷慨解囊,广结善缘。在世风萎靡,不少人汲汲于一己私利之争的时候,这种风格更是弥足珍贵的。李时昌先生又是一个情感十分鲜明的人。他热爱中医,热爱民族文化。当一些人大放厥词,对中医滥施攻击的时候,他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种种谬论痛加批驳,从理论和实践上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和博大精深,以及中医在当代医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李时昌先生的计划中,著述百万字是他的一个人生目标。他说,50余年从医的经验不能在将来随着他生命的消失而遗弃,毕竟,这都是中医学的点滴成果,是对人体生命有价值的贡献。目前,他正在加紧撰写另一部中医学著作《国医昆仑》。
(李时昌谈及滋补大曲的功效)
如今的李时昌先生,已年过古稀,却依然坚持每日坐堂应诊,他微笑着对记者说,我的工作信条是:生命不息,门诊不止。
有人问李时昌显先生:您这样亡命的工作是为了什么?
李时昌先生回答道:“为了我爱的中医和爱我的病人。”
年以来,李时昌先生创办的《非常中医》讲坛,免费每周一次为徒弟、为社会讲授临床经验,寒暑不避、风雨无阻,传承中医从未间断。讲到合适为止时,李老师笑了:"红烛发光终有尽,洁笔化尘总有时"。
广告投放可加65
推荐阅读RECOMMEND10月21日起,沱江二桥将实行交通管制,不想堵路上仔细看这条!
泸州沱江六桥就要建成了,告别堵堵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