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无数文人雅士、高僧大德云集于此谈玄论道、修身养性,*帝之师宁封子在此制陶,开创中国长寿养生文化的先河;道教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在此著《*庭经》,创立道教内丹修炼的基础*庭学;竹林七贤之首稽康在此著《养生论》、《答难养生论》,成为魏晋时期第一个集中讨论养生思想的玄学家,修武也因此成为中国长寿养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形成地。
*帝时期,生活在宁邑的部落首领宁封子发明了陶器制作方法,被*帝封为陶正。据《列仙传》记载:“赤松子者,*帝时人也,世传为*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宁封子道术高超,能生五色祥云,会驭龙飞升,因而*帝又拜他为师,学习《龙跷真经》和御龙之术。道教封他为“五岳丈人”,掌管天下五岳之事,并将他所葬之地宁北山(云台山)列为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帝所作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养生学宝典,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等重要养生思想,而作为*帝老师的宁封子,他发明的陶器使人们吃饭喝水再也不用手抓手捧了,使水、酒、粮食得以储存,使食物制作方式由烧烤时代进入了烹煮时代,从此改变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饮食习惯。通过使用陶器烹煮食物,可有效净化食物中的细菌,避免烧烤食物所产生的*素,保存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更加有利于肠胃的吸收,从而达到防病治未病的目的,极大改善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养生条件,开创了中国长寿养生文化的先河。
魏晋时期,尚书郎魏舒之女魏华存,史称魏夫人,字贤安,自幼好道,性喜老庄,志慕神仙。她在父母家中即开始修行道术,每每论及婚嫁,坚拒不从。至魏华存24岁那年,魏舒强行将她嫁于南阳人刘文。刘文曾任修武县令,“善为德*,仁风惠著”,“时夫人随在修武之馆焉”。魏华存为刘文生育两个儿子,长名刘璞,次名刘遐。
其时,魏华存虽已为人妇人母,修道之心更炽,每在深夜家人,熟睡之后潜心钻研道术。两个儿子渐渐长大能够自我料理后,她就另辟一室,斋戒起居。魏华存在县衙内闭门著书,撰成首创“吐纳”“导引”“咽津”“存思”“服气”及“三丹田”之说的《*庭内景经》,开创了全新的道教修炼方法。全书共36章,每章各取首句二字为题,以七言歌诀的形式讲述养生修炼的原理。首次提到中国气功学所说的“三丹田”学说,对人体科学养生学有很大的贡献。以三丹田与*庭宫为枢纽,存思*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以求长生。
书中所谈到的人体生理,多与中医学相通,其独到之处,尤其是重视大脑的作用,确与现代科学不谋而合。炼功时,注重脑(上丹田)、心(中丹田)、脐(下丹田)之气下行,沉于下丹田,是运气存气的始点和归宿。存养丹田,保气炼精,是养生长寿的最高希望。《*庭经》思想系承袭《*帝内经》等书中脏腑学说与养生之论。自晋代以来流传很广,为道教上清派所奉主要经典之一。书中将道教内丹派的固精炼气说从理论上推进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为唐宋以来内丹说的重要渊源。此后,这种内丹派的道教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学说——*庭学,在道教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后魏华存到云台山景区茱萸峰南侧中部的地母紫虚洞修行,相传女娲曾在此洞修炼,魏华存在此洞奉祀女娲,独自修行。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年),魏夫人撰写了《*庭外景经》三卷之后而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在她身后的东晋至唐末,以《*庭经》为修行要义的道教上清派最为兴盛,魏华存因而被尊为上清派祖师,道号紫虚元君,封号南岳夫人。魏华存提出的三*庭丹田学说受到历代养生家的重视,成为道教修炼的重要理论基础。
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是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热爱生命,是一位在养生文化史上颇有建树的养生学家。据《晋书》卷四九《嵇康传》中记载:“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他认为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神两个方面,“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一方面,形神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养生既要养形,也要养神;另一方面,神主形从,神统御形,形服从于神,养生重在养神。养形的方法即是“蒸以灵芝,润以醴泉,烯以朝阳,绥以五弦”,“呼吸吐纳,服食养生”,“咀嚼英华、呼吸太阳”的服食导引之法;养神的方法是“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去除贪欲等的“修性”、“安心”之法。嵇康的养生境界指“被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与道同一、与天地并存、与自然和谐、长生乃至永生的“大和”至乐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忧”境界和自满自足、无求于外的“自得”境界。向秀看了《养生论》,并不同意嵇康的看法,并针锋相对地写了《难养生论》。他认为,欲望是人之本能,不应当失去自然之理。抑制个人欲望以求长生之道是悖情失性,没有遵循自然法则。应当用礼法来节制个人欲望,使其顺乎自然,又不至于纵欲无度。进一步说,名教与自然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人们应该按名教办事,也要顺应自然。嵇康又著《答难养生论》来回复向秀,“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喜怒不除,声色不去,滋味不绝,神虑转发,此五难也”。“名利不灭”,为一难。
历朝历代的官员,不少人都栽在这名利二字上,名利心太重的人,整日忧思伤神,用中医的保健理论来看就是“忧思伤脾”,脾胃功能受损。“喜怒不除”,为二难。“过喜伤心”,会导致高血压、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窒息、流产、气胸、失眠等等。“大怒伤肝”,发怒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表现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痉挛等。长期发怒还会降低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力,易患肺癌、乳腺癌和食管癌等。盛怒会扰乱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导致胃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声色不去”,为三难。
中医养生历来把“慎色欲”看作是养生的重要事项。我国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总结戒欲与养生的关系时说:“阴阳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妖艳莫贪,市妆莫近,可以延年。”“滋味不绝”,为四难。《*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管子》亦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神虑转发”,为五难。中医认为人“多思则神怠”,想得多了,人的心神会疲惫;“多念则神散”,念头太多,人的神明就会散失。
正是通过与向秀的反复诘难,嵇康的养生思想更趋于完备,更见其独树一帜、内涵丰富。嵇康成为魏晋时期第一个集中讨论养生思想的玄学家,到了东晋,“养生论”成为玄学“三理”之一,人们更加
中国养生文化在修武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五代时,道士刘海蟾在修武五里源乡马坊泉边虔心修道。相传终以戏泉中金蟾,得成仙道。刘海蟾著有《还金篇》、《*帝阴符经集解》等,作《还丹赋》、《还丹破迷歌》提出“三十六气安神法,子后午前无住歇”等道教内丹修炼方法。刘海蟾之徒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尊刘海蟾为五祖之一。王重阳之徒邱处机创全真教龙门派,被称为全真七子之一,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敬重,并因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而闻名。
曾向成吉思汗进言“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尊称其“神仙”,感叹地说:“天赐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记录下来,以此教育几个儿子,并赐予邱处机虎符和玺书。元世祖时,追封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邱处机著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鸣道集》等。他根据人身及其活动应与四时相适应的原则,从起居、饮食、精神、环境和防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如在起居方面,主张人体气血运行盛衰及腑脏经络生理机能与四季昼夜之间发生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生理变化相适应。提出了因时制宜,运用理、法、方、药进行辩证治疗的方法。把一年四季按五行、五味与脏腑相配,依照生克制化与阴阳消长原理,论述了每季摄生消息及注意事项。丘处机在书中提出的养生学和医药学知识,至今仍有其科学性极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魏晋道士王烈在此服食*精和石髓,岁犹有少容,登山历险行走如飞;晋代圆融寺高僧佛图澄曾在此提倡食素守戒、洗肠排肠*,圆寂时已是岁高龄;隋朝净影寺慧远大师在此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净土分类说、倡导持佛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而得无量寿;唐朝百岩大师在此创“净心”、“自悟”之说,提倡“坐禅”养身延寿、增智开慧;唐代药王孙思邈在此采药炼丹,活到岁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北宋净影寺武僧创立的猿仙通背拳,和太极拳、八极拳一起成为发源并传承于当地的焦作市三大拳种之一,是推广全民健身的极好体育项目;明朝万善寺无瑕祖师在此食*精、葛根,岁时坐化,不坏肉身至今仍存;孝女塔传说和二十四孝之一“丁兰刻木传说”都源于此,尊老爱老在此深入人心。
目前,修武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3岁,比年人口普查全国平均预期寿命71.4岁超过3.9岁。年,百岁及以上老年人31名,占总人口的是十万分之十点一三。修武县争创“中国长寿之乡”已通过验审,被中国老年学会正式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修武长寿养生文化将在全国产生更为深厚和广泛的影响。
王山磊,修武县人民*府法制办主任。郑州大学MPA硕士研究生,爱好文学、写作,尤喜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作者王山磊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
《河南思客》编辑部会在每年年初,从上一年度所刊发的作品中,选择一部分优秀作品结集成册,免费发给作者。务请各位作家认真对待自己的稿件!原创作品,文责自负。战略合作伙伴
医院
河南爱好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企业形象策划 信息技术服务 电子商务 计算机软件开发推广 字画销售 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 图书出版策划 图书报纸杂志音像的零售 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
河南青年合伙人科技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扶持中小企业创业,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需求
王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