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qiduyu文
真嗣时值端午将至,食粽、赛龙舟的节日景象满满,广东等地更有“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的讲究,网络上甜、咸粽子的“口味大战”也一年一度地被津津乐道。但端午赛龙舟、食粽的来源却少有人知。闻一多先生曾在《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论证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最早是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活动。后世纪念屈原的说法流行,闻一多先生虽认为这是后人加上的纪念,却也十分推崇。他写道:“为这意义着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一度存在问题,有的传统节日虽被大众纪念,却也被逐渐忘却本源何来,有的知名度不高的节日如花朝、寒食,更是日渐冷清,被世人忘却。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已经成为一大社会课题。不过在国产动画领域,这一现象似已有明朗方向,动画结合传统文化要素有崛起之势。近年来票房大卖的动画电影诸如《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均是基于传统神话故事的再创作,《一人之下》《狐妖小红娘》《魔道祖师》以及近期播出的《历师》等备受欢迎的国漫番剧也大量吸取传统文化养分,从文化传承到创造,动画这一形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1
糅合传统节日文化《历师》中还有世间百态《历师》由企鹅影视、视美影业联合出品,腾讯视频独播,改编自作者石头羊的小说《*历师》。该作讲述了主角萧南烛意外继承奶奶的遗物“乾坤历”成为新一代“历师”,通过乾坤历,除夕、小年、大年、元宵、花朝、寒食、清明……一个个由传统节日化作的历神出现在他眼前,与他一起对抗人间的“邪祟”的故事。放到当下的国漫市场中,读娱君认为《历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与传统节日文化的紧密结合和趣味创新;其二则是剧情上重视反映当代社会现实问题。两相结合,在文化立意、表现形式趣味性、价值观调性上形成了统一共振效果。在《历师》中,各大中国传统节日化身为“历神”的人格化形象一一出现。“历神”们的人物形象、性格各异,既紧密结合了传统节日本身具备的特色、底蕴,也有着基于动画形式特征的挖掘创新,各个历神形象或可爱或帅气,但均考虑到了与节日文化特征贴合。动画第一批现身的是春节前后的几大节日“历神”。第一个出场的历神是“小年”,传统文化中小年要祭灶王、除尘、贴春联、年画等。而动画中的“小年”参考了年画娃娃怀抱鲤鱼的经典形象,寓意“年年有余”的鲤鱼也成了他的随身伙伴;“年兽”是传说中除夕夜出来伤人的怪物,惧怕红色、火光,《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传说人们用鞭炮、春联等吓跑年兽,年兽也叫“夕”,庆贺打败年兽就是人们过除夕、恭喜过年的由来。动画中历神“大年”性格活泼,用鞭炮攻击邪祟,合乎旧日民间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历神“除夕”在动画中是帅气的将*形象,身边跟着被驯服的“年兽”,但也因为常年与邪祟作战性格不稳。元宵节吃汤圆、看花灯的习俗源远流长,动画中的历神“元宵”是一个可爱少女形象,手持花灯,宠养着一只可爱的“团子”,契合了元宵节的两大习俗。现实中,花朝节、寒食节随着时代变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因此动画中花朝、寒食两位历神虽然风度翩翩,身子却都十分虚弱,而当节日被完全遗忘的时候,历神也会消失。这一点恰与现实中的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相契合,也能够激起动漫受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爱惜、怀念之心——当节日人格具象化为温文尔雅、性格善良的历神后,大众对节日文化就更具兴趣和维护的动力,这是用一种文学化、浪漫化的手法来诠释节日文化保护的主题。不仅如此,《历师》的剧情十分紧贴现实社会,反映了不同的现实主题,同样让人印象深刻。“邪祟”在故事中来自于人类的负面情绪,其实也是一种比喻式手法,是基于现实基础的虚构。故事开篇讲述了留守儿童因父母过年不在、被小混混欺负,生出邪祟;元宵节一集中讲述到空巢老人;还有花朝节残障人士和导盲犬的故事、清明节的山林野火问题……《历师》并未止步于人格化节日、打怪升级的简单套路,而是寄望于通过动漫作品改善社会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宣扬了正能量价值观。2
传统文化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复活?6月24日,动画《历师》携手新京报联合发起“中国传统节日复活战”活动。花朝节是什么由来?寒食节究竟该吃什么,与清明节的关系是?这些冷门节日有什么独特底蕴,在当今如何重新焕发生命力?这些问题在“中国传统节日复活战”中基本都得到了解答。《历师》在线科普,你不知道的传统节日冷知识活动中通过系列科普海报、长视频和科普短视频进行节日冷知识介绍,并合作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杨秀及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王晓涛进行节日冷知识科普把关及指导,还有动画CV参与科普视频配音,国漫作品联合发布海报支持等。请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传统节日何以被逐渐遗忘?读娱君认为,其背后原因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社会节日文化变得越来越丰富,而本土节日却未能随变化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播“新因子”。但被一度淡忘,并不意味着这些传统节日失去了在当下时代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更多只是需要传媒与大众各出一份力——随着社会主流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如《历师》这样的创新形式对传统节日文化符号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仍然有新的生命力。请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
腾讯视频平台播出的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不只《历师》,《狐妖小红娘》基于红娘文化、狐妖传说进行再创作,备受年轻群体欢迎;《魔道祖师》的古典画风、人物服装、造型均展现了传统之美;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的《敦煌动画剧》取材于著名敦煌壁画,从静到动,每集短小精悍,获得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点赞。国产动画创作拥抱传统文化不是偶然现象。读娱君认为可从受众心理、文化语境形成的市场需求,传统文化焕新的社会价值导向、传统文化作为创作源的丰富潜力三个角度分析:其一,中国民众所熟悉、乐见的文化语境其实仍建立在传统文化的长久熏陶上。当下民族文化自信心大有提振,大龄受众自不待言,年轻一代人群也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热情。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动画作品上,也体现在其他诸多领域。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均在Z世代群体走红,大量游戏纷纷与非遗等传统文化结合开发新活动,国风音乐、汉服传统服饰已然在年轻群体形成新的文化圈层。其二,融入动画是传统文化传承、焕新的价值观导向所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基本形式是将文化的内核灵*安置到动画等全新载体之上,是“换形留神”,用更多艺术形态搭建起传统与新一代的桥梁。动画作为文化传承的一大主流形式早有迹可循,国外特别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国际化输出也大量基于动画形态,如《千与千寻》中大量的日本传统文化要素,《你的名字》中的巫女文化、《天气之子》中的晴女传说等,不可胜数。国内*策早已在力推传统文化与动画产业结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关于“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进行支持,形成立体式全方位融媒体的传播推广体系。且在国内,动画仍是新兴产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艾媒数据显示,动漫市场用户规模从年的1.58亿人增至年的2.77亿人,年将达到3.36亿人。因此从上游*策到动画从业者都在试图连接动画与传统文化,是上下一心的。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其三,传统文化本身是丰富的创作源头,潜力巨大。这一点其实早已被国内外优秀作品证实,国产动画*金时期影响力极大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无一不是深度开发传统文化的作品,海外动画如《寻梦环游记》对墨西哥亡灵节文化的挖掘,《勇敢传说》对苏格兰文化的创作以及上文提到的日本动画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大量富有故事性、传奇性的文化要素,可谓是一片待开发的沃土。近期播出的《历师》让那些我们仅仅知道名字、或者连名字也即将淡忘的传统节日,以多元的媒体形态在流行文化语境中融合,也再次证实了上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腾讯视频和企鹅影视在动漫领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导向。3
传统文化与国漫结合需“创造性转化”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曾表示:“中国动漫艺术在主题和风格上都要走出中国道路。数千年的美术传统中既有文人的艺术,更有非常丰富的民间艺术,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提炼出大众特别是少儿喜欢的形象。”为何要“创造性转化”?从根本来说,动画与传统文化的形态差异决定了转化的必要性,而基于传播心理,转化的目标是吸引更多目标人群。因此,把传统文化生搬硬套到动画形式中并不可取,需要从人物设计、场景设计到故事主题与情节等大量二次创作,既要保留文化内核,又要遵循动画产品的规律,最终以更轻松化、低门槛化的形式吸引年轻群体兴趣,达成传播目的。以《历师》为例,《历师》所结合的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一定的大众认知度,但不足之处在于节日本身具体形象模糊和故事性缺乏,《历师》的做法是基于节日特色建立具象化人设,性格各有可爱、帅气魅力的历神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共情”心理,对历神在故事中的经历、结局很容易被带入到现实中。同时,《历师》在此基础上加入大量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