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研究员在“年世界人文学术大会”上致辞
朝戈金年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巴·布林贝赫是著名蒙古族诗人、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内蒙古乃至全国文学界都颇有影响。父亲研究蒙古文学时营造出的学术氛围,给朝戈金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朝戈金从小在内蒙古大学校园里长大的,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后,就下乡到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布日都公社,成为文化大革命尾声阶段的“末班车知青”。一年多后,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又回到了内蒙古大学的学堂。在汉语言文学系完成了我的本科和硕士学习。当时主攻的是外国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方面做刊物编辑,一方面做当代文学评论,主要研究书面文学创作。随着学术触角伸到国际学府,如去芬兰暑期学校参加民俗学培训,到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在密苏里大学口传中心做博士后等,学术兴趣逐渐转移到民间文化上面,成为兼顾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学者。这个转向,和民间文化的当前存续状态有直接关系。许多民间的诗性智慧,处于濒危状态,必须抓紧搜集和研究。随着一些伟大的民间讲述人离世,有些谜团就解不开了,有些材料就消失了。当然我的转轨也不完全出于偶然,我打小就喜欢读民间故事,后来又与牧民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学到不少民间文化的知识,对民间文化有很强的好奇心。年1月在正镶白旗时骑骆驼去参加高考朝戈金学术道路经过几次大大小小的转轨,本科时偏重外国文学,硕士时偏重中国现代文学,博士时专攻民间文艺学,其间还从事过一些少数民族当代文学批评活动。他的体会是,首先尽量宽阔些知识积累,比较科学的路径和方法,这对于人文学科的学者来说,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研究对象可能时时变化,话题也可以随时转移,但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搜集材料,辨析问题、梳理思路、形成认识,再通过严密的逻辑、规范的格式、准确的表达,形成著述并与同行交流切磋,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能力。其次是根据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遴选研究专题。一些学术领域只有到文明和技术进步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展。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也都能感到时代的某种局限。年在*伊犁州与德国史诗专家卡尔·赖歇尔做田野调查学问的路径通到哪里,走到哪个层次,某些偶然因素也必然发挥作用。朝戈金刚到社科院就在《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做编辑,出差到天南地北,体会了很多民族的文化;阅读八方来稿,系统了解了诸多民族文学的情况。后来不论是做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业务领导,还是作为副主编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少数民族文学卷”的编写工作,作为主编正在领导大百科第三版的“少数民族文学卷”编写工作等,都顶住了很重的工作压力。假如没当过编辑,没有广泛了解各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情况并就某些专题开展了长期研究,上述工作都无法胜任。年朝戈金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学术发言年朝戈金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系统学习口头程式理论。在哈佛,他得以近距离聆听国际民俗学界大家的声音。国外对史诗研究之深入、理念之新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意识到,用口头文学的“他山之石”来解决我国史诗研究的转向问题,他们这一代学者责无旁贷。从美国回来之后,朝戈金又师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在钟敬文门下读书期间,除了聆听钟敬文先生的真经传授,他还有幸接触到季羡林、启功、张岱年等学界泰斗,他们深深地影响了朝戈金。结合田野调查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朝戈金提出了口头史诗诗学的新理念和新范式。这与当时民间文学研究的主流理念范式大不相同。年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做田野调查年40岁的朝戈金完成了学术研究上的一大突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结合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将口头程式理论中国化,使其不再是一个水土不服的外来理论,由此开创了中国史诗研究的新体例,打破了我国史诗研究长期以来在方向、理论上的局限。在土耳其参加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会议这些年来,朝戈金走过许多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他一方面直接感受到我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惊异于传统文化的消失速度之快。“我身心俱痛,于是成为较早在中国提倡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文化的学者之一,并将这个理念付诸行动,启动了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的搜集和抢救工作。”朝戈金说,这与他的游学经历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不是受到美国哈佛大学“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理念影响,我国的档案库建设不太可能在20年前就提上工作日程,并启动实施。年12月在维也纳联合国会议中心发言在朝戈金和团队的努力下,史诗文化逐渐回到国人的视野中,并找回了它独特的风格和代代相传的生命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资料室内,藏有大量史诗资料,包括音像文档和抄本刻本等。蒙藏族史诗《格萨尔》和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朝戈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介绍民族文学研究所和研究成果朝戈金一些学术成果这些年来陆续在一些国家刊布,产生了一点影响。另外,他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在亚洲、欧洲、美洲等的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乃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都宣读了论文。在美国大学的演讲通过网络直播过后的点击统计,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人收看了朝戈金演讲。这些学术推介活动,产生了效果。后来被选举为“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以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的副主席,随后于年当选主席。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参加国际史诗学术研讨会做报告由于工作职责所在,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方面,朝戈金进行过深入的理论思考,也有很多研究成果。作为《民族文学研究》的主编,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分卷”副主编,他对少数民族文学总体面貌的认识,部分体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分卷”的词条增删和改写中。年与美国的约翰·弗里教授这些年来,除了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领域的著述和译事,朝戈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评估和制定工作模型方面也付出颇多。作为中方专家,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遗项目评审做了不少工作,牵头组织了我国部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提升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年在伊斯坦布尔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会议如今,朝戈金除了担任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外,还兼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等职。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向学界和社会传递着中国学者的思考,力图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报道:巴义尔编辑:特木尔巴根整编:蒙古文化周刊本文来自《民族画报》蒙古文版年5期60-65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