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论中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展陈设计原则
TUhjnbcbe - 2020/12/12 11:19:00

展陈设计中传统文化语境的承载与表现

在我国近些年的众多新建展馆与新筹展览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展陈设计者甚至是展陈设计委托方对展陈设计能否体现和传达展示内容内涵和逻辑产生了思考,也诞生了很多展陈项目在不同方面或多或少解决了一定的传统文化信息传达的问题,可以看出整个展陈设计行业对于本土化传统文化展陈设计逻辑方法的强大需求。

上文对于“中国传统叙事逻辑与展陈设计思路的融合共构”、“中国传统空间语言与展陈空间形式的创新结合”、“中国传统用料技艺与展陈材料工艺的传承应用”这三大设计原则的可行性探讨使得我们可以对构建一套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语境表达方式、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特色、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材艺逻辑的创新型展陈设计方法奠定了研究的基础。

那么如何利用以上可行的设计原则以及其背后传达的传统文化的表层及深层语境中探寻和总结出它的创作规律和方法、并以此来具体指导和辅助具体设计、就成为了笔者所要面对和完成得更为重要和更有价值的课题、下文我们将会对展陈设计中传统文化语境承载与表现的具体设计应用方法来进行研究总结。

文史贯通,展陈逻辑的故事化构建

中国传统叙事文学逻辑讲究“文史贯通”,强调既可以当作史学文本也可以当作文学文本,是构建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文学艺术化表现。

在我国当前的展陈思路逻辑中,展陈大纲普遍呈现出“重纵线轻横线”(重一级展示线逻辑,轻展示内容深度)的现象,这使得观众的观展只能观看到每一时间段或某一主题内容下的基本概念与要义,只得从表面识得展览内容而无法做到内容和内容间的互联共融。

因此,中国传统叙事文学逻辑“历史之真”与“文学之美“的并存关系,其根本要义是为将严谨的历史背景同鲜活的历史细节相结合,打破历史自身的时代的沉重感与较为压抑的历史氛围,通过鲜活的故事化情景化叙述,进而塑造出饱满的历史厚度,使得观众更易接收和理解。

这种传统的叙事逻辑恰恰是当下展陈逻辑所需要的。

借助中国语言“时态非原生性”的特性,通过将传统叙事文学逻辑的导入,大纲的“纵线”(历史事实)在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大纲的“横线”依托故事化将会愈发饱满,最终达到横纵关系的协调,增强展陈大纲的可读性。

以我国某世界级博览会的主展馆展陈大纲为例(表4-1)。此展陈大纲以中国传统园艺历史为主题,共包含:序厅“生生不息”、第一部分“天地人和”、第二部分“和贯千里”、第三部分“春江风和”、第四部分“山水和鸣”、第五部分祥和逸居”以及第六部分“和而共生”七大部分。

在此展陈大纲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均以一个主题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以第二部分“和贯千里”以及第三部分“春江风和”为例,大纲这两章节分别是对《千里江山图》以及《富春山居图》中的传统园艺历史的展示。

作为对于画作的展示单元,此展陈大纲并没有采用只是将画作展出并进行园艺知识讲解的简单模式,而是采用了将两幅画作艺术化的展示方法,通过画作艺术化与画作园艺内容故事化相综合的展示逻辑,仅仅从大纲层面就可以感受到内容逻辑“文史贯通”的特征,做到了以画作和园艺知识为本的“历史之真”与以故事化内容为辅的“文学之美”的完美结合,相信将展陈大纲付诸于建设时也会产生良好的观看效果和感受。

表4-1展陈大纲逻辑及各部分内容主题展项汇总表(表格来源:作者自制)

通过每个章节的题目可以看出,此展陈大纲不是以时间线为基础展开的展览逻辑,而是将中国传统园艺历史分为了6大专题,其中第一部分与第四部分为知识点集中呈现区域,此两章节通过控制每章节的知识文本深度与内容广度,在各自章节内形成一个个时间线互有穿插、展示内容饱满精炼的知识团组,进而通过控制团组与团组间的体量与逻辑关系,做到了展陈大纲内容的“横纵关系”协调。

展陈逻辑的构建中还有一个阻碍中国传统叙事逻辑与展陈设计思路的融的流程点,即在当前我国展陈设计体系的分工中,展陈大纲的编写工作通常由项目委托方召集专家进行编写;一方面展陈大纲编写受多年来西方展陈逻辑影响,展陈大纲出现了上文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另方面由于委托方大纲编写人员多为项目行业人员,此类人员对展览展陈的流程并无了解,因此极易诞生过于专业化的非展览语言展陈大纲,造成展陈大纲与展陈知识文本没有区别,展陈大纲丧失了指导展陈设计的作用。

因此在大纲目录编写阶段也应由设计相关人员进行参与,形成大纲目录共同编写、大纲内容委托方细化、大纲呈现设计方深化的大纲编写方法或许是最有助于展览的方式。

综上所述,展陈逻辑的故事化构建这一设计方法不仅可以改变目前我国展陈设计展陈逻辑西化、展陈大纲不专业的问题,还可以从本源上构建出属于我国本土的展陈设计语境形态。

题景相映,展陈大纲的主题化概括

相较于“展陈逻辑故事化”这一主要针对于展陈大纲内部叙事逻辑的设计方法,众多没有能够做到传统叙事逻辑特点化的展陈大纲又应该如何构建和梳理展陈设计所需的指导思路和结构框架呢?

这就需要展陈设计师根据设计委托方所提供的知识文本资料与简易大纲来重新进行加工与创造,从而制定出一个全新的符合所展示内容内涵与特征的“主题点”,进而依据主题开展设计。

展陈大纲的主题化是指以展陈设计逻辑与展陈知识内容为依托,进而对展陈大纲的展陈语言进行转变,其既可以是通过提炼展陈大纲内容特征而形成形象化的“视觉产物”,也可以是通过分析展示内容内涵而创造无形的“逻辑产物“只有具备了以上两点中任何一点的主题化总结,才可以称之为是对展陈大纲进行了高度概括的展陈主题。

与故事化艺术化的展陈大纲编写逻辑不同的是,展陈大纲的主题化主要是对后者的再设计处理,目的是为接下来的展陈设计步骤提供重要的逻辑参考和形式方向,因此也是目前较为迫切需要的一种设计方法以笔者参与的设计项目“知古鉴今一一《资治通鉴》”展览展陈设计为例该项目的展陈大纲是一个以章回体为顺序,并且由六大部分组成的繁杂结构,知识文本内容由少量文字、百余幅古诗文图片及大量文字与实物组成。

此展览大纲的逻辑也明显存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大纲“横纵关系”失衡、缺乏内容饱满感以及缺少对于内容的艺术化故事化处理的诸多问题,这给后续设计的进行造成诸多困难,因此重新针对现有大纲提出新的展陈主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大纲的规整梳理,可以发现大纲中的百余个知识项通过归纳提取相应的内容交叉点可以组合成为23个综合内容点(图4-1),再通过对所展内容背后发生的事件、人物进行分析,总结《资治通鉴》所传达出的时代环境特征与代表物,得出了“灯”这一具有明显所展示内容文化特征的形象,并以此产生了展陈大纲内容特征的形象化“视觉产物”一一即“指路明灯”这一传统文学思想文化进步的代表,最终形成“以书为灯,掌灯明道”的展示主题。

该展览主题以“灯”这一物化标志作为贯穿整体展览的主题依托,并将23个展示点比作23个故事,结合“以书为灯,掌灯明道”的展陈主题,最终形成了“人在灯中行,事在灯中生”的形象化主题呈现(图4-2),做到了展陈主题对大纲的高度概括。

图4-1“知古鉴今《资治通》”展览内容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4-2“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展览主题呈现(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综上所述,展陈大纲的主题化概括这一设计方法是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展陈设计大纲中“横纵关系”失衡以及缺乏内容饱满感问题的一大方法,同样也可以针对已由展陈逻辑故事化构建这一设计方法所产生的大纲逻辑进行应用,以求达到更加具有自身特色的展陈设计语境形态,为本课题后续其他设计方法的提出以及展陈设计的继续展开提供指导作用。

作者:刘泽龙北京工业大学

点击图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展陈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上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中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展陈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