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宗道老师,甘肃天水市秦州传统养生文化研究会会长,为羲皇养生道、八卦养生术主要传承人。
张老师自幼习武修道,30余年寻师访道修学,拜佛道隐修高功20多位,为龙门派23代弟子,萨祖派22代弟子。深研儒道佛经典,参悟其中的实修心法,其所学功法兼有丹道、武功、道法、易学及佛家九乘次第系统修证方法。
天地玄*、宇宙洪荒,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今,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为中华民族内证养生文化——中华道家养生文化。中华道家养生思想可溯源于伏羲,道启鸿门,距今已八千多年的历史。
华夏内证养生文化,起源于上古先民。由于上古之人生活和思想简单、朴实,欲望和干扰比较少,容易有意或无意进入惚兮恍兮、杳杳冥冥的状态。
人进入这种非常状态后,身体对自然界的感知能力大大提高了,久之,疾病得以自愈,精气神得以恢复。有大智之人,开始对此状态进行探索。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就是当时集此探索和内证感知能力为一体的大成者之一。
伏羲,生于甘肃西和的仇池,长于甘肃天水的成纪。仇池,亦名仇夷、河池,距甘肃西和县城60公里,三面环水,一头接山,《三秦记》曰:“仇池本名仇夷,上下有池,故名优池”。
古传仇池是龙的家乡。仇池西南为岷峨山脉,东北为秦岭山系,因地质的窍、洞、穴窟龛处处皆是,这些洞穴是神蛇居住的好地方,是龙蛇所处的安乐乡。《三皇本纪.伏羲传》曰:“庖牺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伏羲氏族以龙为图腾,以龙为其部落的象征,将蛇作为自己的图腾并以龙纪官,他自己的形象也被后人描绘成人首蛇身。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就是以伏羲氏的蛇图腾为基调,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族徽,华夏子孙以龙的传人而自诩。
在甘肃天水市北30公里处的三阳川境内,有一座卦台山。卦台山地理独特,西连渭水,东接三阳川,四周从峰环抱,气势磅礴,是自然形成的天然太极图。卦台山在东方版图上处中心点,是地球仪的“天池”,为“天极阴阳鱼”的“O”界于午线,亦称“天池山”。
伏羲经常到卦台山打坐悟道,坐于“天地”太极子午临界线。当他进入无为静态中,仰观日月星辰天象变化,俯察山川河流地理运行规律,内视内证中观察到日月星辰,在天成象、垂地为形。而卦台山周围的众山自然排布对应八卦的形象,以及渭河如太极阴阳鱼的“S”临界线,都映入伏羲的思维中他即开始谱画记录太极和八卦,“—”画开天“――”爻辟地,始作八卦。
在更深的入静中,他感悟天地万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悟得了“天人合一”的奥秘。伏羲又以卦台山为中心,晨午、晚立竿测试太阳之影,测试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形成经纬周天度数、为后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制定打下了基础(现今卦台山还有朝阳寺和晚阳寺可以佐证)。
伏羲演画出的先天太极八卦图,形象地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进化规律,即“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用阳爻和阴爻的图形表达方式起到了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运用至易、至简、至朴、至纯的画图,将至幽、至隐、至远、至博、至深、至奥的阴阳学说完美演绎。
伏羲一画开天明道的内证思维,不但开发了自己的先天大智慧,还对人类制嫁娶之礼、造书契、创历法、制琴作乐、发明鱼猎工具、制九针创立医学、创立占卜预测指导人类生活做出了贡献,对东方文化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羲当年应用的修身打坐,内证悟道的思维方式,代代相传,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昌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功似日月,德同天地,惠及东方,光照人类。
传至药圣神农氏,他亦通过打坐内证的思维方式,开发出自己的先天智慧。后遍尝百草,在内证的状态下对百草药的四气五味,寒、热、虚、实、归经升降感知观察做了大量记录,汇归为“神农本草经”,被后世尊为医药之神。正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帝内经》中的基础理论,亦无不与内证思维方式有关。
《*帝内经》中记载着大量的养生修道的法则。如帝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时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能寿被天地,无有终时,此乃道生”。
对不重视养生的人则曰:“今时之人,以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歇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在《尚书.大禹谟》里还记述了帝舜禅让给禹时,对禹说的一段话,其要旨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的“惟精”“惟一”和“执中”是修身的要义所在,而执中是关键。这十六字心诀是中华养生悟道最古老的心诀。
后世儒家认为是历尧舜禹汤一脉相传治世的“圣人心法”。后世道家则认为是广成子传给*帝修身悟道的“十六字真言”。是古人实践内圣外王知内而达之外的绝密修炼心法。
通过上述记载,可知在上古时代,养生之术盛行于世,部落领袖和先哲们尤精于养生悟道。
传至周朝,至诸子百家时期,道家始祖老子集之而大成。老子姓李名聃,字伯阳,曾是“周守藏室之史”。老子受尹喜之请求而作“道德五千言”,阐明道家的基本思想“道生之,德蓄之”,故名之曰《道德经》。《道德经》不仅是道家的圣经,也是中华养生学的重要宝典。
《道德经》详细阐述了内证养生的理与法。“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自然万物是由一种“炁”的存在而生成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名曰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老子指出道为万物源,为天下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生、无灭、无形、无声,不可捉摸,但确实存在。人在极其虚静的状态下可以直观地感受体察到它,却无法确切地用语言文字描述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修身养生之法莫过于“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以老子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道家进一步形成了“以身为国,以精炁为民”(《吕祖百字碑》)的内丹养生理论与修行体系。如在《庄子.在宥》中,*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方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就是内证的修道养生原则。
老子对道的内证体悟思想传到汉朝末年,张道陵尊老子为教主,创立了道教,兴起五斗米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当时的主要道经有《太平经》,经中更进一步对精气神在人体养生的重要性作了论述。认为:“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气能生精,精能生神,神能生明。”指出了精气神可以互相转化生成。
为后世养生学指明了人体的物质基础。张道陵创立的道教学术团体以“守一”“正心归一”为核心的修身方法,后来发展为正一教。
道教发展到宋朝,陕西的王重阳创立了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全真道门,有长生六法天机。李清庵真人曰:“全真道人,当行全真之道,所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方谓之全真。”张君宝《张三丰全集》言:“全精可以保身,全气可以养心,全神可以反虚。”,主张精气神为人身中大药,通过修炼使神不走,气不散,精不漏,即可成为真人。
全真教门下门下弟子七人,世称全真七子,随师修真各有所成。其中,丘长春真人开龙门派,宗门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现今北方道观多以龙门派为主。龙门派注重内丹养生修炼,以精炁神为药,以定慧为水火,以自身为鼎炉,起手练精化炁,转手练炁化神,撤手练神还虚,了手练虚合道。行成了一套系统修炼的方法体系。对养生功效明显,次第分明,传承至今,为当前各派修丹之士的主修法门。
纵观古今,中华道家养生思想可溯源于伏羲,道启鸿门距今已八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中伏羲的内证思维方式及修身理念对中国儒释道产生了深远影响。
远古的道家内证养生思想被后来的道教所传承了下来、专门研究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如何修身、养生、健康、长寿。形成了道家特有吐纳、导引、内观、存思、守一、药饵、胎息、内丹等的修真体系,同时也充实了道教学术。
佛教学说自汉代传入中国,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道家思想、充实佛学教义,适应汉人习俗文化,专门研究人与自性的关系,如何修心,明白生死,自觉觉他。形成中国特有的汉传佛家文化。儒教更是直接应用古道家思想,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如何修身、做人、处世、治国。
伏羲的内证思维方式沿继传承了几千年。对我国的儒释道文化影响最大。由于三教文化的熏染和传承,才使得我们国家成了文明古国,在世界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