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追求和保持生命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与蔓延,再一次敲响人类生存危机的警钟。作为传统宗教,道教承载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思想。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评述:“道教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老的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因此,道教养生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道教服务当代社会的一个途径。
弘扬道教养生文化,必须弄明白道教养生文化的内涵与真谛。道教养生不同于道家养生。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道家与道教”一卷中论述“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说明道家养生与道教养生有很大的区别,道家注重实体,注重生命的延续,长命百岁,《庄子》中对于神仙世界的描绘,也仅仅停留在“成仙幻想”上,强调生命年龄的“量”的积累;而道教不但追求实体长生不老,而且注重养生实践的探索,赋予“羽化登仙”的神仙信仰实证色彩,并引导信徒不断探索养生方法,拓展自身生存的精神空间,因此,道教强调“质”的飞跃,长生成仙是一种形而上的或终极的设定,是作为道教的终极目标的。众所周知,道教以道名教,沿用了道家的概念,将道解释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的造物主,同时,又将道家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衍化为人的长生不死,认为道可以因修而得,与天地永存,提出“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形神相依”和“众术合修”等一系列思想命题,形成了道教比较完整的养生思想理论基础。那么,关于道教养生,究竟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陶弘景《养生延命录》卷上——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已往,义可略矣。”可见,内涵非常全面,但主要核心要素还是围绕人体“精、气、神”而修炼,三者之中,神是主宰,气是动力,精是基础,而辅助修炼的手段与形式主要有守一、存思、导引、吐纳、胎息、服食、外丹、内丹、房中、起居等养生术,最终目的是追求“保神固根,精气不散”(《太上老君内观经》)。犹如许多人打太极拳一样,动作只不过是个形式,而精气神的默契关联调息才是根本要领。因此,道教养生有其自身独特要旨:“千经万术,惟在心也。”(《太上老君内观经》),心到才能神到!强调修心,主张心灵淡泊物质利益,排除一切浊物浊事,保持清静,注重精神世界,追求“得道成仙”、“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终极目标。
信仰是一种观念崇拜,能够支配着或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善心向道、善念体道是人类传统宗教的共同特征。因此,修心正念才是保持健康本源。心定则身定,身定则国安。古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道教认为,人心是善恶之源。《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一)》“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同生,为神明之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有“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都体现了道教“以心为本”的道教伦理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所以,修心修性,人类生命质量才会大大提升,这也是我们现代养生所追求的更高境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