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六生生之道
TUhjnbcbe - 2021/1/21 9:22:00
中医对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181006/6564022.html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6生生之道                    

生生之道

在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五)中,郭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了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言:“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一切应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而为,即做到《*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方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日常生活中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的规律,对健康体魄的养成颇为重要。尤其是睡眠,郭老师讲到“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天补”,“天补”即“觉补”,即借助天地的力量,帮助恢复我们体内的生机,这是任何药物、食物所达不到的。那么,为了身体健康,为了尽终天年,让我们一起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道法自然”吧!

今天郭老师继续和大家探讨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生生之道。

有请郭老师,铛铛铛铛!

          

视频较大,建议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崇源医社

发布最新就诊信息,推送中医养生常识

传播中医健康知识,为您健康保驾护航

长按

TUhjnbcbe - 2021/1/21 9:22:00

读《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感

中医学是一门“执形而上之道,用形而下之术”的学问。中医学,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经过前赴后继的继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理、法、方、药兼备的完整医学体系。然而,这个医学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须臾不可分离。中医学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作者*海波首先从“文化”界说和“中医”界说谈起,继而从周易,儒道等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古代文化深析与中医渊源。说实话,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周易与中医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很通透了解,也正因如此,我再一次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奥以及它们与中医之间那种妙不可言的关系。下面我就简单从两三个方面谈一下我对作者眼中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从儒家思想来看,作为儒家经典之首的《易经》,其思想核心是阴阳学说,提出“立天之道,日阴与阳”,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矛盾普遍存在;强调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和推动万物变化的动力;指出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当事物发展到极点的时候,则会出现阴极反阳、阳极反阴、阴阳相互转化的情形;这种用阴阳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和用阴阳变化来阐述和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思想被中医学吸收利用来研究人体、阐述人体的组织机构、生理功能、病理性质,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中医的“阴阳学说”。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结构中背为阳,腹为阴;藏为阴,腑为阳;气为阳,血为阴等均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在人体中的普遍存在;中医学亦认为机体内的阴阳处于整体的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状态属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则导致阴阳失调,可表现为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病理现象。此外,中医学吸取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认为人自身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是统一的。这种整体观可体现于中医生理、病理、辨证、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

其次,作者还向我们阐释了道家思想中的“气”和中医学的理论根源之间的关系。《老子》首章开篇为:“道可道,非常道。”确实,道家的“道”和中医的理一样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帝内经》中虽然沿用《老子》中的理论概念,但在用以阐述人体脏腑功能之理时。又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了进一步加工,因此要真正全面地探求道家理论与《*帝内经》中的这种关系是很困难的。但不可否认,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道家养生术的特点是以静坐结合行气吐纳为法,使人产生一种虚无缥缈假想的极乐境界,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静坐过程中,人的整个身心得到休整,补充了自身精气。若能长期坚持,可使人的心境安祥平和,这对养生、养性及长寿均有好处。可见,先秦道家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给予了中医学家巨大的理论勇气,还给予了中医学家宇宙观、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指导,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使得中医学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瑰宝。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汉代以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快速促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但之后的两千年中它对中医学的束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封闭保守性、同一稳定性、直观模糊性特点对中医学理论的形式和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出其右的。儒家文化中的尊经崇古思想非常浓烈,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如对医学经典著作《*帝内经》、《伤寒论》的推崇,使得习医之士无不以研读医经为首务,而研究医学之士亦无不以注解医经为归宿。他们以经典的注解作为研究医学、表达思想的方式,在继承中医传统思想的同时,也束缚了医学的发展,禁锢了医学的创新思想。汉代实行“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其他文化受到排斥,学术思想单一而封闭,再加上儒家厚古薄今,轻视科学,“注释经典”的治学方法以及封建的伦理纲常,严重束缚了解剖学和实验医学的发展,从而在近代与西方医学拉开了距离。

近代百年来,由于受到西方科学主义的冲击,中医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从根本上来说,中医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在现当代,中医学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首先在自己的“根”上下功夫,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和自己生存的固有环境,从而给中医发展提供适合发展的优良土壤。相信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医学也一定会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

审稿/孙慧斌

供稿/曲笑啸

编辑/张玉欣

审编/夏依旦

精彩回顾

END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六生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