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去年的这个时候,去台州意外拍到一张关于它的照片,当时单纯的只是因为在那个早晨,明媚的阳光照在嵌有露珠的毛绒绒的叶片上,觉得很美,不过现在很庆幸能留存至今。到后来,有看过关于讲述云南美食的一系列纪录片(名字实在是记不得了),里面提起过关于它的一道美食,但是作者也并没有说到底叫什么。
一向对各种野花野草感兴趣的我,也因此对它耿耿于怀了。
于是当终于又于意外间得知它的名字,那一刻惊喜的心情,也是实足令人悸动难忘的——佛耳草(即鼠曲草)。就是这么看似简简单单的三个字。
什么,中药里的佛耳草吗?就是曾经看到某位中医老师方子里面的佛耳草!长这样?!再一瞧,嗯,的确草如其名啊!我想我肯定不会忘记或者搞混的。
不过,除了美食与中药,还备受文学界青睐!“中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冯至在他著名的《十四行集》中有一首《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这首借鼠曲草倾诉作者对崇高、正直、默默无闻的高尚品质的人的歌颂的诗,在这个肃穆而神圣的记惦、祈祷的的季节里,波澜不惊,似乎刚刚好。
文学家周作人在散文集《雨天的书》中的一篇《故乡的糍粬草》,记述了他故乡的童谣:“*花麦粿(果)韧结结,关的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读来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趣,甚是美好。
鼠曲草确实是为清明节而生的。李时珍述其“原野间甚多。二月生苗,茎叶柔软。叶长寸许,白茸如鼠耳之毛。开小*花成穗,结细子。楚人呼为米曲,北人呼为茸母。故邵桂子《瓮天语》云∶北方寒食(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日。与清明节前一二日),采茸母草和粉。”因此鼠曲草又称清明蒿、清明菜、清明香等,在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江西等地还依然有将其做成糕点的习俗,因此鼠曲粿又称清明粿。(文后附做法)
除此之外,还有称其:菠菠草、佛耳草、软雀草、蒿菜、面蒿、水萩等、无心草、田艾、*花白艾、追骨风、绒毛草、靶菜、白头草、丝棉草、羊耳朵草、猫耳朵草、糯米饭青、土菌陈[广东]、酒曲绒、青蓬[浙西、赣东]、水肉花、棉丝(絮)青[台州]、山青[台州]、社菜(湖南永州)等。
对于其药用价值,古籍记述的确比较详细,让我们来慢慢体会:
《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以压时气。
《日华》:鼠曲,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杂米粉作糗食,甜美。
李杲《药类法象》:佛耳,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
朱震亨∶治寒痰嗽,宜用佛耳草;热痰嗽,宜用灯笼草。
时珍曰∶《别录》云治寒热止咳,东垣云治寒嗽,言其标也;《日华》云治热嗽,言其本也。大抵寒嗽,多是火郁于内而寒覆于外也。
综上分析,李时珍采取各医家用药观点,认为鼠曲草其实是治疗热咳的,而寒咳其实本质上是热咳,只不过属于“寒包火”型。另外从其“去时气”“升肺气”的作用来看,其性味具有发散的作用,而且按照中医的五行学说与药物的关系来看,鼠曲草具有春天的蓬勃生发之气,而性味偏寒凉,因此治疗热性咳嗽正式恰到好处,而现在正值春季,用药遵循五行季节规律,很适合冬天感受邪气,反复发作不愈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老慢支、哮喘等。
除了治咳嗽,它还有其它功效:
《别录》记述其“主痹寒寒热,止咳”《南京民间药草》“泡酒服,治筋骨痛。”
《纲目拾遗》“治囊风湿痒,煎汤洗;愈儿疳,梅*,下疳,同甘草煎洗。”
《本草正》“大温肺气,止寒嗽,散痰气,解风寒寒热,亦止泄泻。
《天宝本草》“除虫,定痛。治惊风,诸般气滞。”
《履巉岩本草》“大治脾胃作疼。”
《现代实用中药》:治非传染性溃疡及创伤,内服为降血压剂及胃溃疡之治疗药。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消喉火,解热,去*。
综上所诉,鼠曲草其性味较平,具有升散气机、宣肺止咳、平喘祛痰、升阳止泻、除湿止痛的功效,用于痰多咳嗽或气喘;风湿痹证,肢节酸痛;妇女带下,或小便浑浊。现代又用于蚕豆*病、高血压病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多采摘新鲜或晒干煎汤,浸酒服,或作糕食。
鼠曲粿做法:
各地的鼠曲粿的做法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清明前取鼠曲草的嫩苗,以水略煮,加水适量,与米粉(或玉米粉)、白糖揉和均匀,做成糕团,蒸熟食。有的地方还有让其发霉以酿成一股特殊的香气,有的还晒干储存,待使用时取出,北方叫“清明菜糕”、江浙一带叫“清明团子”、福建三明叫青青果、武夷山人做成绿色的大饺子,而潮汕人把鼠曲草晒干,一年到头的供桌上就都可以见到鼠曲粿的影子。但不管怎么叫,似乎都蕴含着清明神圣的祭奠的记惦的味道。
1、从田间采集后,选摘芯叶入锅熬煮,沥去涩水之后,放入石臼舂烂。再以糯米粉掺和揉制成团块,作为粿皮。
2、再将团块分成小块,捏成圆饼,中包粿馅,馅有咸、甜、双拼数种。甜馅有红豆或绿豆加糖制成豆沙;咸馅有糯米饭加香菇、肉丁、虾米、花生仁、香料等。双拼就是一半甜一半咸的,也令人叫绝。
3、包制粿馅之后入木模压印或刻上花纹图案,垫在芭蕉叶上或豆腐薄膜入蒸笼蒸熟。口感柔软和黏韧、别有风味。
4、冷却后变硬,还可以储存一段时间,吃时或蒸或煎,神韵依然。
鼠曲粿背后的文化蕴含着对神的崇敬、对逝者的悼念、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同时也体现着勤劳的中华人民遵循药食同源的原理,坚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养生观,实乃值得传承和发扬得的民俗文化,而鼠曲草作为一味具有地方特色用药的中药,也是值得运用于临床的好药、妙药,此文章夹杂些许个人观点,希望与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同仁一起交流互进,如有不对之处,请多指正(抱拳)。
END
本文由我刊征稿发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能代表本刊观点。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书中所提供粥膳,均以五谷杂粮为基础,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不同体质和各种疾病情况,适当加入了相应的中药,以起到祛病防病的效果。粥膳中加入的中药都是药食两用之品,取量精当,煲出的粥温和中庸,无论是养生滋补,还是祛病防病,都可经常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