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冻一冻,入冬不怕冷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邝秀英
《中国家庭医生》记者:谢晓
要点导读
1、“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秋天不过度保暖,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
2、秋冻,只适合健康人群,老人和小孩不能跟风。
3、秋冻不是挨冻,气温20摄氏度左右,才适合冻一冻。
你那里秋裤穿上了吗?
棉衣裹上了吗?
可有些地方,现在依然秋风凉爽,似度长夏。
中医师提醒,别穿得太暖,冻一冻,才好过冬。
俗话“春捂秋冻”,说的正是此理。
秋天冻一冻,来日好过冬
为什么要“秋冻”?
邝秀英主任解释,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秋天是逐渐变冷的,“一场秋雨一场凉”,人们逐步、少量添加衣物便已足够。这么做,身体对气温的适应能力才会提高,到寒冬时节,才能有更好的耐寒能力。
另外,秋季早晚凉,午间热,衣多汗出,容易津伤气泄,不符合阴精内收、阳气内敛的秋季养生之道,反而容易伤风感冒。
邝主任还提醒:“根据五运六气学说,今年戊戌年,11月底前有少阴君火之客气,可通俗理解为‘火’比较大,所不会特别冷,也就更不应该过度保暖。”
不适合,就别勉强
邝主任说,有三类人不适宜秋冻:
第一类,是老年人或身体虚弱之人。这类人卫气不足,一旦保暖不够,易受风寒入侵而生病。卫气是中医概念,可理解为在体表保护人体的一层气,类似于身体无形的“盔甲”。
第二,是儿童,其体温调节能力未成熟。
第三类,是慢性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慢性肾病患者等。他们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一旦防护不当,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秋冻,度在哪
“秋冻”该冻到哪个份上呢?继续短袖短裤,在冷风中瑟瑟发抖?
当然不是。邝主任说,秋冻也有“度”。
▲秋冻不是挨冻
首先,要看气温变化。
“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才可以适当秋冻。进入深秋,接近初冬,一般就不适宜。”
秋冻更非“挨冻”。薄衫长裤还是要加的,以身体不出汗、外出感觉到微微凉意为宜。
另外,邝主任特别提醒:脚不宜冻。
“脚一定要暖,才能护住人体的阳气,脚踝也是。很多女孩子到秋冬季节,仍穿阔腿裤、露踝裤,其实有害。关节这个词很有意思,两个字都有‘难通过’之意,为身体气血之要塞,更要保护好,不能受凉。”
▲早起,吹吹“卯时风”
秋冻,还提倡早睡早起,有助于保持神志的安定宁静。
建议出门吹吹“卯时风”。
“卯时,即5:00~7:00,太阳初升时。此时阳气生发,去接触大自然,吸收一点浩然之气,照照初升的阳光,是很好的。”
▲沐浴,冷热水交替
这可锻炼耐寒能力。
“12~16摄氏度的冷水、38~43摄氏度的热水,分别冲2~3分钟,交替5~10次。”邝主任说,这也是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养生之道。
THE
END
觉得不错,请点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