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南怀瑾先生憍梵钵提尊者修一味清净心地的
TUhjnbcbe - 2021/2/25 23:59:00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之实地修持实验方法(九)舌:舌的味性修法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于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凈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凈,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九)舌。舌的味性修法:憍梵缽提(譯名牛呞)起立自述說:“我因為在過去世造有口業。看到一個老年比丘,沒有牙齒,吃東西時像牛吃草一樣,我就輕慢侮辱他。所以生生世世,得牛呞病的果報。(猶如牛的反芻,是食管與胃部的病。)佛就教我一味清凈心地的法門。我因此得斷滅一切妄心,進入正定三昧的境界。觀察滋味的知性功能,既不屬于身上,也不屬于物質。一念之間,就超越世間所有煩惱的習漏。從此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欲、無明、煩惱的三有束縛。猶如飛鳥出籠,離開一切塵垢,妄心自然銷滅,得以認識正道的法眼清凈,成就阿羅漢的果位。佛就親自印證認可我已經登無學的道果。(舌觀的修法:比較不容易普遍,并且也很難修。通常人對于滋味的食欲都很深切。首先要能不貪濃厚的食物,漸使淡薄。再漸漸減少飲食,歸到平淡無味,進而達到沒有食欲的貪戀。由此生理發生轉變,心境妄念也隨之皆空,自然進入正定的三昧。所以佛法制度中的頭陀行,教人日中一食,而且必須淡薄。禁絕濃甘的飲食,實在有很深的作用存在。道生尊者由舌根悟道,亦只在一念之間的轉變。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可以了然于胸了。)佛現在問我們修什么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從返還追究能知味性的自性功能,就是第一妙法。”

摘錄自《楞嚴大義今釋》

我們今天《楞嚴經》卷五,上次最后講到第八位濟道尊者報告修法經驗,有成就的,是走安那般那出入息。修鼻子的呼吸,這個話講錯了,呼吸不一定是鼻子,我們人全身十萬八千毛孔都要呼吸的,一身都在呼吸,最明顯就在鼻子作用。那么在中國道理名言,用中國的術語來講,就是修氣,練氣這個功夫,最后而悟道。

那么安那般那出入息的修法,我們上次提到過,天臺宗的六妙門走這個路線的,在西藏密宗里頭大部分的教派最后走專修的路線,專修的時候,也都是用安那般那出入息的,其中的方法差別很多,最近有幾位同學下課以后、平常問到的,那么我給大家講過的這個出入息的修法演變起來有二百多種,據我所了解。就是這么一個呼吸,就有那么大的作用,那么要詳細的專講,這個是一個專題,而且有許多修法,各方面怎么樣修練這個氣,非常仔細不是短期能夠完全說完的。我們現在只講原則,以后有機會再說。

現在是第九位菩薩尊者起來報告的。那么這位菩薩,我們都曉得有名的叫牛呞比丘,換句話就是有哮喘病反胃,也叫做反胃的毛病,這是第九位菩薩起來報告,他報告修法的經驗是從吃東西、舌頭味道而悟道的、而成道的。那么這個是一個特殊的法門,普通一般人不大容易了解的,這是各有因緣的修法。那么我們看他原文的報告。

“憍梵缽提”。是他原名,梵文的翻譯,就是牛呞比丘。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自己的報告:

“我有口業。于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個人生命來都是業力所感,各人有各人的業力。這個我們在平常別的佛學課、佛經課講得很多了,學佛的基礎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這個先弄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搞不清楚啊,那所謂這一方面沒有研究清楚,一般只講學佛修法,那是基礎不堅固的,不行的。所以每一個人的生命來源,都是種子生現行,前生帶來的,一生的身體的健康,就是高矮胖瘦黑白,健康與不健康,腦筋的健全不健全,以及心理的狀況、個性都是自己的前業。所謂前業,就是宿業,過去前生多生累劫自己的業力帶來的。就是平常我們經常講的,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個性各有不同,不是完全遺傳關系,遺傳是因緣里頭四緣里頭一種---增上緣的一種,自己本身的業力這個親因緣帶來的。所以人生自己的一切的遭遇也都是宿業所感,宿業所感幾乎是很難轉,佛也難轉定業,必須要把這個宿業、一期之報這個報應,前生所做的,今生所受的報應還完了,痛快的還,開心的還,才能轉過來,不然要想轉定業,要無量的功德,除了成佛,還要受輕微定業的宿業報應,所以佛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的基礎上面。

所以我們看牛呞比丘這位尊者自己起來的報告,他也就是坦然的講出來,發露懺悔,就是戒律所講的發露懺悔,自己很坦白的把自己宿業報告。他說我過去生犯口業很大,我們這個人,身口意三業,口業、身業、意業就是三種,身業犯的三種啊,容易犯罪,我們經常在犯罪,殺盜淫,盜,并不是我沒有做過小偷也沒有做土匪,想占便宜就是盜,要注意。殺,隨時都在殺,想占人家便宜就是盜。這些道理都要清楚。意念貪嗔癡三種。

口業最嚴重四種。當然第一種是妄語,講謊話,說謊話,我們經常說的呀,誰都在說啊。說我絕對不說謊話,哎呀,我老實告訴你,我一輩子不說謊話,已經是謊話了。沒有不說慌話的,我老實告訴你,可見我們平常都不大老實了,都是自己承認了的。所以這個妄語,我們經常在犯。

第二是惡口,惡口包括挖苦人,罵人,恥笑人,轉個彎的罵人,都屬于惡口。

第三是兩舌,挑拔是非,傳達是非,愛講是非,表面是好的,過后就兩樣。甚至講某人怎么樣?他啊,不錯吧,不過嘛,不說了,你已經是兩舌了,這樣已經是兩舌了。某人好不好?好啊,不過嘛,不要講了,沒有關系了,很好了,那就是很明顯的兩舌,都要注意,很多,我們平常的行為隨時會這樣。

綺語,就是,黃色的話當然是綺語啊,不黃不白的也是綺語啊,就是言不及意,一天坐著來說空話,不相干,或者愛說笑話,逗人家笑的,笑話里頭都是不大好的,而且人是很喜歡聽笑話的,笑話不黃啊,不大笑的,十個笑話九個黃,不黃就不叫做笑話,這一類里頭就屬于綺語,這個是口業,非常重。

你看這個我們十業、十種惡業里頭,普通人這十種惡業是一定犯的,所以真的學佛修行注意喲,不要認為做功夫打坐念佛就成功了,這個十種基本的惡業沒有轉化,談不到是修行,修行是修這個,心理的行為、習慣、習氣把它改變過來。所以修行兩個字:修正自己心理的行為同外面的行為,叫做修行。不要認為我可以打坐多久了,氣功練得很好了,氣功越練好,脾氣越大,不發則已,一發不得了,換句話你的貪嗔癡殺盜淫業更大,所以修行重點在這一種心理行為,這都是心理行為,要轉變的,這是我們講到這位尊者所提出來的口業兩個字,加以特別的感想、感言。

所以他說我過去有口業,他的口業犯的是什么?惡口,綺語都有。在他自己的報告,他說我在過去劫,還不是前生啊,很久以前、劫數以前,“輕弄沙門”四個字,輕視,弄:逗人家玩,看不起人家,玩弄人家。所以我們中國古代文化有兩句話:玩人喪德,玩物喪志。一個人不能玩弄人,要尊重任何人。玩弄這個意義很大,什么叫玩弄?逗人家玩的,講話沒有正用啊,看他不起,故意又捧他,就是耍寶,把別人當寶來玩,這是輕視玩弄。輕視玩弄一個普通人,不可以,更不能輕視玩弄一個出家人、沙門,出家修道的人。就看不起,挖苦他,玩弄他,那當然不止一次了,照他自己所報告的口業,他在輕弄沙門,這四個字就是他自己的罪狀,所謂輕弄沙門不止一次啊,這個人輕視人家慣了,隨便就逗人家。等于我們看到個小孩子,看到就要掐他一下,這個臉揪一下,結果小孩子、嬰兒就弄得流口水了,就是這里多給你親了摸了的關系,把他這個唾腺搞壞了,所以小孩子這個看到好漂亮,掐一下,哎喲,這樣,他的口水準滴了,這也是輕弄,舉一個例子。輕弄人家慣了的,隨時會輕弄,不會有一次。因此啊,他說“生生世世”,那很多生了,得了這個毛病---哮喘,東西反胃,反胃很痛苦的喲,反胃是很痛苦一種毛病。還有一種病在病學里頭叫隔食病,飲食吃下去,就吃不下,停留這里了就返上來,隨時返上來,象牛一樣,牛不是反芻嗎!那么這一種病呢,一哮喘,呼吸系統、胃不好,都連帶的。所以人生的病乃至耳朵也好、眼睛也好,隨便哪里。為什么你有這個病啊?佛學的道理,病由業來,每個人病就是業報。業由心造,所以真要健康,先修心理的健康,然后才能得到身體的健康,這個特別要注意。所以他就是業報的所得,生生世世就得了這個毛病,那這種毛病在大眾中被人討厭的,自己也知道。所以他得道了以后,佛不叫他在這個大眾團體生活,因為他也得道了,佛要他經常住在天上,有事情才下來。住在哪一天呢?值得研究了,佛經也沒有明告訴你。那么他是得這個毛病,后來因為這個毛病,我們看到另一方面,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法,一個真的佛善知識教人,也就是我們中國儒家所講孔子啊因材施教,什么材料才教他修什么方法。在佛學呢?不叫做因材施教,觀機設教,同樣道理,就是因材施教,什么材料,哪一種人適合哪個方法修,各人不同,不是說一種方法一味藥能夠醫治百病的,絕無此理,這個要注意。所以佛的教育法非常高明。

“如來示我一味清凈。心地法門”。這就很難辦了,在我們一般人很難修的,一味清凈,佛叫他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心地法門,從思想念頭上來。“一味清凈”,我們先解決一味,一味,在中國禪宗里頭有個名稱就叫做打成一片,做功夫打成了一片。什么叫打成一片呢?比如說我們一個念佛的人,白天假使念佛很清凈,很專一,睡著了的時候就不是了,做的夢亂七八糟,也不會曉得念佛了,就是睡著了做夢偶然曉得念佛,不會說每一個夢一起來就知道是夢,然后不想做夢就念佛了,做不到啊!假定在夢中都做到了,還不夠一味呀,這叫醒夢一如,不是醒夢如一。醒夢一如一樣道理了,可是在中文的寫作不能顛倒的,醒夢一如還不夠,要念到晝夜一如,那還是不能算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就是一味,要什么動靜一如,晝夜一如,所謂二六時中,隨時隨地,念念清凈在這個專一、在這個念頭的境上,這才夠得上念佛念到打成一片了。那么打成一片呢?等于在教理上這里所講的一味,只有這一味,沒有第二味。所以修密宗的人要修到了一味瑜伽,一味瑜伽就是這個道理,要修到了一味瑜伽,就是很嚴謹境界。

那我們現在解釋一味這個名稱,并不是完全只講舌頭所嘗到的味,如果講到人生境界,舌頭嘗味,我們曉得人世間吃的東西,我們中國人叫咸、甜、苦、辣、酸,五味俱全。五種味道,這五種是變味喲,這五種都是變味,咸甜苦辣酸五種是變味。那么我們做菜呢?把五種變味再加攏來,又變出來,所以菜有各種的味道。有一味不變的味是什么?淡味,沒的味,我們人叫它淡味,沒的味。怎么樣修到淡味?沒有味。

比如我們現在吃飯,有時候餓了,乃至最近有些人拼命練習斷食,因為受瑜伽術的影響,印度,以及又到了日本,日本人把它取了個名稱叫斷食。實際上中國呢?過去叫辟谷,辟谷不吃飯了。那么在中國過去的修法里頭,中國文化很多,不吃飯有很多種,有專門吃水,吃干凈的水,喝水,什么都不吃;也有一種服氣,那么就要歸到上面那個安那般那修呼吸的那個功夫去了;還有一種呢?專門吃一樣東西,吃一樣東西,譬如說有人專吃蜂蜜,也是一種,很多種方法。

那么在這里所謂講一味清凈,實際上達到辟谷的境界,不吃以后真達到辟谷境界。要注意喲,千萬不要,我聽見有許多同學喜歡去搞不吃東西辟谷,我很替他們擔心,所以我反對他們。因為有幾位朋友,都在臺灣發生的。譬如我本人,經常告訴大家,我說我現在再閉關入山,我不帶東西了,不想吃了。我常常告訴你們,必須要把胃氣充滿了,可以辟谷,不要亂搞,亂搞容易出毛病。

在臺灣過去二三十年當中,有一位修道家的,名字不講,在大陸上過去道家功夫很高,也是大師。到了臺灣臺北以后,他也在做官啊,官也做得蠻好,道也修得蠻好。那個時候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你們其中有些同學年青一點大概還在前生境界,還是做老頭子老太太的時候,還沒有來呢。他有一天突然宣布,辟谷了不吃飯,四個月以后出毛病了,鋸掉了一只腿,大腿整個鋸掉了。因為不吃飯哪,就變成胃出血了,內出血,胃出血有一種是等于排出來了,大便里屙出來啊,口里噴也來,那還好辦。有一種暗的內出血,胃出血就是胃破了,流到這個血液里頭,沒有排出來,排不出來就變成*了,那么他在打坐就引到這個腿部去了,這條腿中*廢了,硬鋸掉,他道家的書也寫得很好啊。

另外有一位老居士八九十歲了,還在美國,也是我們朋友,青年朋友知道。有一年他看到我,那已經是民國快到五十年之間了吧,我也在臺北住著,有一天他看到我,他說你二十幾個月不吃飯,精神好。我說好得很啊。睡覺呢?我說因為不吃飯,覺也不需要睡了。哎呀,太好了,不要吃飯,減少麻煩,又不睡覺,一天做兩天用。我說你不要亂搞啊。他那個時候年紀也蠻大了,不不不,阿彌陀佛。后來過了不久啊,他們告訴我,某某老先生住院了。我說為什么?胃出血。我說怎么胃出血?他學的不吃飯。我說糟糕,他聽了我這個人講害了。我就跑醫院看他,我說你怎么搞的?搞得胃出血了?他說老師你叫我不要修,我不信嘛,就學你那個樣子,只搞了一個禮拜,胃出血了。我說現在呢?現在已割了一半了。我說胃割了將來會長得起來的了,胃呀,好好你把它封好了,又會成長回來的,不過年紀大了同年紀輕了開刀了,會成長轉來的。我說你不要亂搞啊,這不是玩的呀。

我們這個胃一天到晚吊在那里,這樣動,消化是這樣動,它的運動一個布袋一樣運動,有東西在里面它這樣抖動就消化,它要摩擦這樣抖動。有東西在里頭啊,牛肉啊青菜啊,蘿卜啊,豆腐干哪,它在里頭好動嘛,你慢慢不吃不吃,有一點點還可以動,你空了,空了,氣又不充滿、水又不進去,它動它也搓起來了,兩個自己搓了,一搓一搓把這個皮就搓破了嘛,搓破了就胃穿孔了嘛,就出血了嘛。你有本事把胃空著嗎?

你氣充滿了,所以告訴你做功夫啊,精滿不思淫,那是當然的,越虛了的人,性欲觀念越強,身體越不好的越強,越虛越強,臨死的時候最強的是性欲觀念,投胎的時候和臨死的時候最強,這個欲界眾生是這樣來的。必須要做到精滿不思淫,所以要守戒。氣滿不思食,它自然不要吃了,氣滿了,不吃了。神滿不思睡了,這個神充滿了,就不要睡眠。

你勉強做到不睡眠,就同上一次那位阿那律陀尊者所講的,佛講他偷懶,他七天七夜犟起來不睡,就把眼睛搞瞎了,不能勉強的,不要認為我拼命做功夫修成長生不老。拼命做功夫,你曉得我“拼命”做功夫,這兩個字已經不是長生不老,因為你拼了命了嘛,要懂得這個邏輯啊。你按部就班的,一步有一步的功夫,不要越等級。

這是我們講到一味,真正一味是淡味。實際上什么叫淡味?真的辟谷以后就不要吃飯了,斷食以后,到了氣住脈停。那么自己每一天都有自己的津液口水,這個口水不叫做普通的口水,津液。那么有甘味,甘是唐音,不是甜,甜不是甘。甜味有問題,口水一聞發甜,口里發甜是毛病,糖尿、尿里發甜也是毛病。甘味這個甘味不是甜,有清涼清香的,那么在道家修到這個境界就叫玉液還丹,當然還不是金液還丹。道家金液還丹、玉液還丹講了半天,那不过是“修安那般那”修氣功,身心變化到了某一個階段的名稱,一個現象,要知道。

所以一味清凈,到了津液充滿了,這個時候心也清了,這個心清了,在清凈里頭再觀心,一味清凈,心地法門。再觀心是心地也清凈了,最后就不動了。譬如有些人打坐坐得好的,口水特別多,你說玉液還丹,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咕嚕咕嚕的,那聽到有些更響咕嚕嚕,一天到晚搞這個,那你不過修道修得牛呞比丘一樣,這叫做道啊?那個一味清凈的口水到了某一個階段,吃飯一樣,多了,不能再吃。腦子很笨,噢,這是玉液還丹哪,多吃幾口,要出毛病的,多了也不好。所以學佛做功夫,知時知量很難,因此修行,禪宗也好,密宗也好,必须要依明師,不是有名啊,明白,就是過來人,他自己有成就的才能指導。到了某一步的功夫了,一問我這個情形,不要你講,師父已經看出來了,你這個是什么了,下一步怎么樣。但是世界上明師難得,不要靠人,人貴自立,總要自己智慧發起,知時知量。所以講到一味清凈,所以口味咸甜苦辣酸都是變味,以外,這一味就是清凈,淡味無味,平淡無奇,口味也清凈。

然后做到了,懂了這個,那自然是氣住氣滿了,再來觀心,這個心里頭喜怒哀樂不起了。等于莊子說人到了中年,哀樂無動于衷了,悲哀喜樂無動于衷。你也是到了的,所以不肯起來寫,這個喜怒哀樂無動于衷,象我這樣說話是犯戒喲,真的,諸位,你們看我的口過犯的,綺語,專門逗他玩笑,因為我很氣他,怎么我叫你起來才起來寫呀?不好當眾罵他,罵他是惡口。不罵他,我怎么辦?只有逗他一下,逗他一下是綺語。所以自己修行自己要知道,不要認為自己沒有口過,我的口過很大,不罵人就是挖苦人,有時候實在受不了。

諸位要注意呀,這才叫修行,不要自己一舉一動不知道,認為我很對,都在修行,就完了。一天不反省自己的過錯,找不出來自己的過錯,你不要認為我這一天沒有過錯,過錯犯得最大的,天天找得出來自己的過錯,那么你是進步的,千萬要注意,現在是現身說法告訴大家。所謂一味清凈心地法門,真正的心地的清凈也是一味,喜怒哀樂未動之謂中,貪嗔癡慢不起之前,貪嗔癡慢都不發出來,不生,不來也不去,不動也不靜,這是心地的一味清凈法門。這是他的報告。

因此“我得滅心。入三摩地”。所以一切雜念、妄想沒有了,見思惑滅盡,進入三昧正受境界。

“觀味之知。非體非物”。這個要注意了,我們剛才提到吃飯的問題。吃飯真是習氣啊,所以我常常吃東西真是習氣,我常常告訴你們,我這個人也是所有的毛病都有,而且有名的刁嘴公,素菜也好,葷菜也好,能夠我覺得這個菜做得好,很難了。所以一般同學都怕我,老師吃了不曉得行不行,雖然他們做得好。但是我吃得也很簡單,本味就是好,什么菜做到本味就是好。咸甜苦辣酸放了一堆,我也會做啊,那當然好吃,已經麻了,嘴都麻了。好不好吃啊?好吃好吃。什么味道你分不出來了,那當然好吃啊。真會吃菜就是吃本味,本味就是原味。你說炒個雞蛋嗎?就是一點油一點鹽,什么蔥花都不要加,那個炒出來好吃啊,這才是做菜的高手。你說炒個雞蛋還要蔥花,還倒一點酒,加一點香油、蝦米進去隨便什么,那沒有什么,這個很容易,這都是變味。

我講這個道理啊,修道是一樣,所以我們這個人辟谷不吃飯,譬如佛的戒律,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或者是過午不食,有兩種。佛是日中一食,一天只有中午吃飯。比丘們是過午不食,過午不食很多好處。飲食晚上吃多了,跟著飲食的毛病多了,尤其是晚上,我們中國有句老話注意到,你們年輕同學:若想活到九十九,晚飯少吃口。換句話翻過來就變成一句俗語: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尤其晚飯很可怕的。晚飯,所以佛戒不吃晚飯,晚飯是*的飲食,什么*?人就是*。尤其你看館子店啊,舞廳啊,尤其風花雪月那個胡鬧的團體都是到晚上又喝酒又吃,吃得昏天黑地。然后嘛,飲食以外,酒的下面一個字啊,酒酒酒,好朋友,下面一個字好朋友“色”,酒色相連。酒色財氣四個兄弟相連的,都來了。這是飲食很壞啊,所以晚上空肚子啊,少欲,所以過午不食使你少欲,男女之欲性欲少沖動,甚至無欲。少欲,少昏沉。不大愛睡眠了,因為肚子餓了,睡不著了,睡眠是毛病,睡眠是真討厭。所以我常常跟同學們講我最喜歡是夜里,尤其聽到他們起來上早課,四點半聽他們就打板了,大家起床。我在下面還精神百倍,一想你們那個起來睡眼朦朧,走路都跌跌倒倒那個樣子,很想上來看看你們,想想算了,因為我一上來,增加他們心理負擔,所以干脆做一點好事,不上來看。那個夜里是清凈啊,但是何以做到呢?飲食問題是最重要。

可是我當年把飲食減少了,我說你們吃素,我說我年輕時候吃過七年長素,而且那還很年輕啊,人家還不曉得我吃素。我不標榜,標榜了吃素很麻煩,人家要給你準備素菜。既然吃素就不想了嘛,到那里說我吃了,剛好吃飽了,干脆不吃了。你說哎呀,我沒有吃了,不過我吃素,你這個罪業多重啊,那個人還要跑去買素菜還要炒。我過去只是人家不曉得我吃素,因為我到那里場面不對,對不起我吃過了,吃飽了,剛剛吃飽,我寧可等他飯吃完了,出來買饅頭吃都可以,不要麻煩人。那么再不然看看那個葷菜榜中素菜的,好好好,吃吃吃,那個肉啊菜啊盡管夾來嘛,那個肉留著放在那里,你把菜吃掉就好了嘛,何必裝起那個圣人的樣子?討厭相,我把我的吃素經驗告訴你。

而且我還不但這樣,年經很輕,還過午不食呢,那真困難啊,我告訴他們,我年輕的時候一餐飯吃八碗哪,運動的時候,一大盤肉吃了,八碗飯,兩個鐘頭就餓了,就發悠了,那就不得了啊,在那個時候不吃都困難,三碗飯先練習吃兩碗晚上,兩碗變一碗,半碗,幾口,然后吃一口,還是想吃啊。那已經發現并不是餓,---習氣,這個習氣業力之難斷,那我就騙自己,給你晚上自己吃七顆生的花生米,生的喲,還不是熟的,吃了七顆把它變成五顆,五顆變成三顆,到了三顆以后,不吃了,然后到晚上想想,這就是習氣。所以我可以很久不吃飯,看到別人吃飯,我就站在旁邊,哎,這個好吃啊,哎,你多吃一點,這個好啊,這個味道好得很啊,我自己就反省到我并沒有說完全清凈啊,我在犯戒啊,因為我雖然沒有吃,這個好啊,好吃吧?等于自己在吃,你知道吧?所以修行要看自己的心地,你說我沒有吃啊,我在教他吃啊,你那個變相的貪欲呀;多吃點,多吃一點,好吃啊,好吃啊,很好吃很好吃,我告訴你嘛好吃,自己就高興。你想你心里頭還有那個東西,沒有到心地清凈,修行要在這個地方注意,好難!

所以這位尊者告訴我們,“觀味之知”,我們吃東西覺得這個味道好,那個知性這個心理作用,這個心理是什么來的呢?真的味道好嗎?“非體非物”,沒的東西,一切都是虛妄,是你的業力,心里的習氣,個人的業。所以有些人年青人偏食,這樣不吃那樣才要吃,那就是業報,他自己心理作用。有什么不可吃啊?我說飛的不吃---飛機,水里頭不吃---潛水艇,陸地上不吃的---坦克車,除了這三樣以外啊,什么都吃,空中飛的、海里游的、陸地上跑的都吃,不要偏食。有些人吃素也吃偏食,那是不得了了,要么你做到了氣滿不思食,不要營養了,那氣就是營養。可是也不是喲,長久不食,過幾天或者過半個月,過一個月,或者過三個月,或者過半年,還是要很好吃一次啊。

所以以前有個故事,我們在重慶時有一位老朋友,學佛修道的。這位老朋友本事很大的,七天吃一次飯,他要下山來吃飯啊,不一定,他的朋友很多,大家也很尊敬他---修道。早幾天一封信來給你了,這個禮拜天到你府上吃飯。大家曉得他來了,叫了一桌菜,冬天還要準備火爐、火鍋,雞鴨魚肉都是一桌很豐盛的席。他來了以后,茶葉都弄好放好,火爐擺好,讓他一個人吃,他這一餐飯要吃五個鐘頭。他吃了走走,走走了摸摸肚子,練練拳打打坐,然后自己把風爐扇起來,那個時候沒有電氣了,沒有瓦斯,風爐扇去了,又來熱好。這一桌酒席他統統吃完,吃完了上山了,一個禮拜不吃,第二次絕不會到你家里來吃,另外一家,這就是邪門規矩,朋友里頭他是秋風恰到好處,不亂刮秋風的。就是修道人化緣不亂化,不要說這個人有錢啊,這樣啊,居士還是你出錢啊,那樣出錢,那樣就不懂了,所以他這個化緣化得很好,他朋友也多,一年難得輪到一次吃。我們有時候說,下次一定輪到我啊,還靠不住的,由他自己高興。

所以有時候你還是要補充的,你倒底父母所生肉體之身,那么你真達到了如我們這位尊者所講的,“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本來空的,貪圖滋味也是空的呀,那是習氣呀,并沒有一個東西叫好吃,并沒有一個東西叫不好吃,只要到喉嚨根根這里一下,到了這個地方,到了這個門口一下去就沒的味了,所有味都在舌尖啊,而且味道的好不好還并不是靠味道的本身,還靠我們自己的唾液、自己腦神經、口水配合這個味道起化學作用才好吃呢。你的口水不大好,質量不好那個飲食到嘴里也不好吃啊,所以當我們生病發燒嘴里發苦,你最好吃的東西拿到嘴里是苦的。這就證明了東西好吃不好吃在你的本身,并不是在那個物體,所以“非體非物”。

味道哪里來?不是那個咸甜苦辣酸,或者是那個東西好吃。因此悟到了,啊,好吃不好吃還是在于生理、心理,身體怎么來的?心理來的,剛才我們講嘴里發苦了,不好吃,消化不良,胃太寒了,你嘴里吃東西,所以講胃口不開,什么都沒有味道了,其實那個東西好吃得很啊,因為你自己病了就沒有味道了。所以愛喝茶愛抽煙的人,忽然今天不想喝茶不想抽煙,嚴重得很,病了。等到他病好了以后,拿一支煙給我,恭喜,他又得活了。這是講有這個癮的人啊,這個癮哪里來呢?“非體非物”,一切唯心。因此他明了心了。

“應念得超世間諸漏”。一念之間悟道。不但由嘴里悟到這個道理,超越了世間一切有漏,眼耳鼻舌身,由嘴里悟道了,眼耳鼻舌身都了解了,一樣的道理,眼睛也一樣道理,超越世間諸漏。這個時候,但是牛呞比丘所講的呀,老實講這是《楞嚴經》的秘密。他走的這個路線是什么呢?規規矩矩是辟谷的路線,辟谷就是不吃飲食,不吃飲食要喝水喲,喝水很重要。

有一年,這位老居士,一位女的,我一想,有三十年了,我到觀音山。觀音山那個廟子舊時還有個小禪堂,我在那里還打過七呢,現在都給他們拆了,我上去一看都是面目全非了,觀音變成羅漢了。這個有一位女的,也是本省人,南部人,在這個廟子上那位當家師父告訴我,還好了,一天大小事情都做啊,不穿襪子不穿鞋子,不吃飯,光喝水。我那個時候看到她,這位太太姓名也不肯講,就是光喝水,那個時候看到是四十幾五十這個樣子,后來我也沒有再看到。那么這種人呢?修味觀里頭光喝水的辦法,也屬于水觀里的一種。不過先喝水還是有它的方法喝的,當然水還是要干凈的,最好是泉水,山泉的水,井水都要考慮考慮,有些井水有問題,看看附近有沒有礦物質,都要注意的。

所以這些修行的方法都要和科學倆配上,古人講的方法本身就是非常科學的,并不是否認科學。所以修了這個不吃飲食以后到達了心一空,念頭一空,注意他的話。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所以辟谷以后,不吃飲食,一味清凈修到后來,“內脫身心”,怎么叫脫?解脫了。自己打坐起來平常沒有身體的感覺了,你說人怎么樣沒有身體的感覺啊?絕對健康的時候,對不對?只要有一點不健康,你哪里痛,拿個針來扎你一下,只要這里感覺到這個扎了受傷就是不健康,你就有痛覺;哪里舒服啊,有樂覺也不行。所以樂受、苦受、舍受就是不苦不樂受、憂、喜都沒有了,所以身見都忘掉了。修行最難忘的就是身見,就是這個身體感受,我們大家為什么念佛打坐不能得定啊?因為你身見這個受陰還在啊。他到了這個境界悟道了,明心以后,“內脫身心”,心呢?第六意識雜念分別心不起了,身、心都清凈了,得了解脫,你注意這八個字,他的成果。“外遺世界”,世是什么?三世時間觀念,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過去現在未來,世是三世。界是十方,東南西北、四個角、上、下,所以時空觀念都丟掉,沒有世界,就是證到空的境界。內脫身心,外遺世界。

“遠離三有”。跳出了三有,就是三界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樣才能夠到達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一段你特別注意,你看前面講了八位菩薩尊者各有各的境界不同,你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啊,就要到達牛食尊者這個境界。他以什么法門?一味清凈,老實講是辟谷來的。換一句話我們中國的文學啊,不食人間煙火,就不食人間煙火了,才能到達,不食人間煙火,那才能到達。這個時候怎么是跳出?他講得很明白了,這個時候:

“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凈。成阿羅漢”。到這個時候身體的輕靈,身心都可以丟開,象鳥飛出了那個鳥籠一樣,跳出三界了,這是個實際的境界,實際的功夫啊。所以你們看過密宗的密勒日巴,就是木訥,舊的翻譯,我們這里老的翻譯叫《木訥記》,新的翻譯叫《密勒日巴傳》。他為什么飛起來?他因為九年都在餓啊,在饑餓狀態中,但是他最后氣脈修成功,在空中飛翔的時候,他那個時候已經不行了,餓不下去了,那個食欲也發起來了。到某一步功夫,《木訥記》上告訴你,師父已經涅磐了,師父臨死以前留一個信給他,我們中國人叫錦囊了,錦囊者就是布包起來,很好布包起來一封信。你背在背上,叫他,我走了,死了,你到后來有一步關口修行到那里,沒有辦法的時候,你打開我的看。他到那個時候沒有辦法,他的未婚妻同他的妹妹啊,在山下化緣,化來酒啊、臘肉啊這些給他送上去,你說他吃葷還不吃葷啊?平常吃草根,身上都長綠苔了,綠毛了。這個這時候他也剛好碰到那個機緣,妹妹和未婚妻倆送來,打開酒喝,吃那個肉啊。那當然火腿啊,臘肉啊什么都有了,亂七八糟的,過年到了。哎喲,他說這個功夫怎么辦,心里很難過,師父也涅磐死掉了,趕快想到打開錦囊一看,師父說一句什么話?信里頭:此時全靠好飲食。所以他就痛快的吃,一吃了以后,氣脈打通了,就飛起來了,真的飛起來。“如鳥出籠”,不要去玩啊,聽聽而已,你不要隨便去跳,如鳥出籠,籠子里跳不出來,跌下來跌得要死的。“如鳥出籠,離垢銷塵”,身心外面一切染污的內垢都干凈了,銷就報銷了,沒有了,清凈了,紅塵中宿業什么都沒有。“法眼清凈”,什么是法眼?看一切法皆是佛法,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什么法都搞得很清楚。最后會把它轉來,一切法皆是佛法,法眼清凈,成阿羅漢。

“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的親手教出來的弟子,佛的親弟子,佛你親自印證我已經達到無學位,不需要再學,成就了,大阿羅漢。

今天你老人家要我報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這個味道還到本來,本來的味道,世界上所有的味道本來就是無味、淡味。淡味到達無味,沒的味,就空了。旋知無知:知也沒有,知也空了,斯為第一。所以我們大家修甘露法門啊,修什么飲食的這些法門啊,原理就要先把這個搞清楚。一邊修行一邊又貪圖好吃,那就另外一道了,也是個法門,不能說不是法門啊,那就是好吃法門,也可以成就好吃三昧,不過二十五圓通里頭并沒有把它說出來,那是另外一個法門了,真的有,不是沒有,會吃也是個法門,吃得飽也好。

摘錄自南師《楞嚴經》講座錄音稿

注:上文为摘录,文章仅供参考,请勿断章取义,以南师原书或录音为准。

往期连载:

南怀瑾先生:《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七)

南怀瑾先生:《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八)

觉得有利,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怀瑾先生憍梵钵提尊者修一味清净心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