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今日的想法五谷杂粮一
TUhjnbcbe - 2021/3/25 22:28:00

画画的时候,经常会想到一些事或者人,在记忆里游走,是现实还是虚幻?模凌两可。

好比今天,就像独自吞下一锅很咸的白菜炖粉丝,油腻腻的,遇水发胀。

想从脑袋里将自己抽离出来,却又有些下不了手。

于是决定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将其记录下来。

1:稻谷篇

曾经一位爸爸领着女儿到我最早的工作室参观,望着墙上的作品问了我一个问题,想来觉得很好笑,但是那时我还是一本正经的尽力礼貌回答了。至于我的回答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值得重新来探讨一遍。

问题大致如下:

你们艺术家是怎么评级判定的?也是像孩子考级一样吗?

你说要是这个问题哐铛一下砸了你的脑袋,你是疼还是不疼呢?该怎样去回答呢?如果一定需要回答的话。

首先我有几个疑惑。

疑惑一:孩子为什么要考级?哪来的标准?谁来考他们?那些评定级别的人是否又具备评定他人级别的权利?

疑惑二:艺术家是人还是职业?

疑惑三:当问题出现时,为什么一定要去回答?

以下是我的个人想法:

博纳尔,莫兰迪,弗洛伊德,莫迪里阿尼常玉……都不知道还有考级吧?但他们是享誉世界级的大师。卡夫卡,加缪,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米兰.昆德拉,路易斯.博尔赫斯……也没听说过考级吧?但他们给世人书写出夺目真实的文字。卢.里得,莱昂纳德.科恩,鲍勃.迪伦,坂本龙一,基耶斯洛夫斯基,穆罕默德.拉索罗夫,贾樟柯……没有参加过考级吧?但他们植入世界别致的旋律和独特鲜活的影像。

罗列的越多恐怕就是真相了。真理总存活于少数中,但真相往往是在大多数里产生。

中国最不缺乏“《追风人》”。最缺的是“自觉主动独立”。

好比“自律”这个词突然变得很流行。可大家发酵的点却往往集中在别人那里。

我反倒认为在自律行为之前是否应该先控制好自己别成为(追风人)再将精神意志首先拿来自律一番呢?

反观现代社会,贩卖和消费已然“成就”了生活。贩卖成功,贩卖经济,贩卖知识的……哪一个不是在消费你我的精神和意志?我不敢斗胆去揣测教育领导们的心思,但考级的推广及各种升学优待,无疑是清醒教育者的《呐喊》正如鲁迅《狂人日记》里的忏悔意识。

清醒着的人们或许认为:读书,不应是读死书。还得有情操,有美得,有情趣。学,要主动学。习,要习以为常。

可是(追风人)们却往自己的脖子上套了个圈,心甘情愿的成为风筝,被那些利益驱使下的商人灌入速成特效药,圈圈绕绕的飞来飞去。

试问,还有多少钢琴考过十级的人在成年后以琴相伴?用琴会友的?

少之又少。

又比如,早几年我看过的《琴道》这本书。是一个荷兰人高罗佩因为对中国古琴十分痴迷而写的。结果这本书却成为古琴研究的权威之作,谁都没有想到吧?一个荷兰外交官,成为了著名汉学家。他评价自己一身三任:外交官是他的职业,汉学是他的终身事业,写小说是他的业余爱好。抗战时期这位荷兰人还在重庆举办古琴义演,为中国抗日筹款。不得不佩服。

记忆尤深的是里面收录了杨表正在16世纪写下的《弹琴杂说》里的一小段:

“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是故圣人之制将以治身育其惰性和矣。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岭,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妙。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

千万别去做比较,我们尽管拿出,也只剩不堪一击罢了。

或许,我扯远了,但也还是同理。学习是由热爱产出,孵化产生琢磨,修行成为道,道归回自然。

至于艺术家?!我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艺术)后面要多个(累赘)。真情实意一直做下去的人,应该都拒绝承认自己是“家”吧。因为这种苦中作乐的修行是近乎看不到尽头的,每日都浸泡在孤独和自我否定中,无休止的做着各种尝试,也永无止境的在努力与摧毁相伴中求生。

那些拙劣的复制粘贴拿来主义者,我很鄙视。玩弄了艺术还借此增加光环。着重强调“我的存在”来的快,去的也快,过眼云烟,也叫艺术家吗?

那些人艺术的讨巧型人格者,我很反感。心思都花在了取悦上,哪来时间做艺术呢?感觉面具都隐藏不住他的焦灼和糜烂,这也能算艺术家吗?

如果真要说个所以然,也能寻到一些规律:

作品替代艺术家存活

在家里,在工作室里,不在别处

作品替代艺术家言语

倾其所有,不顾一切

真实

……………………

最后想说:不想回答的问题千万别开始回答。因为一旦开始,思维的发散与跳跃是无法自理的。

好比现在。满满当当的开始,零零碎碎的结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的想法五谷杂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