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养生理论
形神统一
又称“形与神俱”,或“形神相俱”,即形体与精神的统一。形神关系实际上就是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荀子首先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一元论观点,他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谓之天情。”形体完备,オ有健全的心理活动。荀子还提出了“精合感应”的论点,认为人的心理仍是外物作用所引起的人对它的反应。“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帝内经》(简称《内经》)
《内经》认为人体胚胎的发生,全赖父精母血的结合。父精为阳,母血为用,阴为基,阳为用,阴阳交感,生发滋荣,胚胎乃成。胚胎既生,在母体中发育,逐渐生成脏腑,荣卫血气通达和调;同时*魄也渐次具备,心神生成并展开活动,具备了基本的生命能力,可以脱离母体而逐渐生存。“血气已和,荣卫己通,五脏己成,神气舍心,*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也就是说人体形神统一オ才能更好地养生。
顺应自然
“人法自然,法天顺情”,归纳为“顺应自然”,含义是人要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养形调神,促进养生,达到长寿目的。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事、社会、自然是一个系统,人禀天地之气生,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顺时养生是重要的心理养生方法之一,“故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内经灵枢?本神篇》)。为何能延长生命呢?是因为僻邪不至,它是说病邪不能侵袭。而病邪不能侵袭的关键又在于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之法。“人与天地相应”,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员,就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オ会健康长寿。
修德养心、身心共养
它是指良好的道德和性格是促进人体养生的必要条件。儒家强调在养生中的“理”、“道德修养”“中庸之道”。
孔子提出“仁者寿”和“故大德......必得其寿”,是说道德高尚和性格开明的人,其心理不会患得患失,能免各种焦虑烦恼,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即“仁者不忧”(《论语?宪问》),“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孔子讲“德”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寿”的命题。
孟子强调:“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修身养性的方法在于尽量减少物质欲望,又提出:“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桐、梓,皆木名也,人皆知灌溉而养之,至於养身之道,当以仁义,而不知用,岂於身不若桐、梓哉?
性命全修
它是指围绕“心”与“命”养生。性命全修中的修性指清静养神,修命指运用气功来养形,这是性命全修的宗旨。“性功”实为修养精神的功夫,“命功”实为修养身体的功夫,正因为此,李道纯才说“性命全修,形神俱妙也”。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含义是保持恬淡平和的状态,以静制躁,结合定期适度运动,维持健康,促进养生。老子就有“静为躁君”之说。杂家的养生观是必法天地,其代表作《吕氏春秋》养生之道的显著特色是主张必法天地以养生,明确提出了“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以“法天地”为基础,归纳出其他几种养生观和调神养生法。从“生也者,其身固静”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自然现象中总结出“动静结合的养神观”,主张顺时调神法和顺生节欲法等。
阴阳平衡
阴阳对立统一交互作用成为宇宙运动变化的源泉,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认为健康和疾病是受自然界大环境影响。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平衡,使自然界的人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人类生存和促进养生的必要条件。
阴阳失去平衡,自然界就要发生自然灾害,人体就要生病。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盛则阴虚,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达到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身体健康,达到促进养生的目的。
内容参考:
《健康心理学》钱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元素——七情与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