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音乐养生——古琴
01中医和古琴均起源于中华民族先哲文化,其中蕴涵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深邃的哲学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包涵了人的身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古琴同样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其与中医二者息息相通。中医借助汤药、针灸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古琴则是借助音律相和来调身、调息、调心而调摄身心、祛病保健,其二者的核心理念是从不同的角度平衡身体阴阳,达到祛病强身、保健养生的作用。
中医音乐源流音乐作为人类抒发情感和需求的一种方式,很早就在医学上被运用了。我国古代就有将声乐的五声音阶(角、徵、宫、商、羽),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结合起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记载。被誉为“医家之宗”的中医经典巨著《*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五音应五脏”的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肾,在音为羽。”将角、徵、宫、商、羽五音与五脏对应的“怒、喜、忧、悲、恐”五种人体情志活动密切对应在一起,发挥调节身心的作用,故古代有“以乐(樂)代药(藥)”的说法。
古琴九嶷派宗师管平湖先生抚琴
古琴修身悦心“五音应五脏”在古琴这种乐器上有充分的体现。古琴又称琴或者七弦琴,是一件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古琴来源于自然,其结构即体现了天人合一,如琴身长约三尺六寸五(约-公分左右),象征一年天(一说象周天度);上有13个“徽位”,代表一年12月加1闰月;七根琴弦,代表五行(木火土金水)加文武(一说代表北斗七星);琴面圆润、琴底平坦,象征“天圆地方”;琴全身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唐代《琴诀》中就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神,此琴之善者也。”由于古琴独特的“悦心”效果,其生命力历经三千多年依然强盛。
五音对应五脏在中医经典著作《*帝内经灵枢·邪客》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参。”所以说天地之间、六和之内、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五音与天、地、身心相联系,将角、徵、宫、商、羽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微声入心,羽声入肾。在《左传》《国语》《管子》等史籍中,也可看到五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也存在相生相克。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所发出的精神效应进行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帝内经》中所指出的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这也就是说,属本脏之音均可用于治疗本脏病,当然我们还可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用于治疗他脏之病。
以乐代药疗法中国字在音乐的“乐(樂)”字上多加了草字头,便形成了千百年沿用至今的“药(藥)”字。他们长得这么像,很多人或许想知道他们有什么渊源?乐是五音八声的总称,强调弹琴伴奏歌唱。中国人很早就知道音乐可以治病。所以一开始,药字的重心是“乐”,在更早的甲骨文中乐和药是沒有什么区别的。当人民逐渐发现了草药疗愈疾病的功能后,就在“樂”上面加上草字头,就意味着草药能治病的意思,用藥来代替治病的神草。藥是快乐的神草,即解除病痛,使人舒服的草木材料。吃了这种神草之后,药到病除自然快乐。还有一层含义更美,心中喜乐方是良药。弹琴悦心,心生喜乐,所以常喜乐,多安宁!《素问·五脏生成》云:“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这好比现代声学中认识到不同的频率声波,传播到神经的边缘系统,再作用于人体的不同内脏来发挥按摩的作用,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进而调节生理机能,可以缓解或改变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用琴音调体质中医认为,所谓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个体差异。中医体质学说将人群分为九种体质,分别是:平和、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特禀。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仅占32.75%,其他8种偏颇体质占到了67.25%。平和体质的人一般身体健康,可用古琴陶冶情操养生愉悦身心,而其他体质可以可用古琴音乐调理,达到防病祛病保健的目的。
1
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人经常感觉疲乏、气短、讲话的声音低弱、容易出汗、舌边有齿痕。患病倾向有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养生要点:益气健脾,注意胃下垂疾病。
音乐调适:适合多听宫音、商银、徵音。古琴曲《流水》《阳春》《长清》《鹤鸣九皋》《文王操》等。
2
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的人,肌肉不健壮,时感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吹空调,喜欢安静,吃或喝凉的食物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多。性格多沉闷、内向。患病倾向,易出现寒病,腹泻、阳痿等。
养生要点:温阳补益气,防腹泻、阳痿等疾病。
音乐调适:适合多听角音、徵音。古琴曲《流水》《酒狂》《欸乃》等。
3
体质类型:阴虚体质
阴虚质的人体形多瘦长,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面颊潮红或偏红,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性情急躁,外向好动,舌质偏红,苔少。患病倾向为易患咳嗽、干燥综合征、甲亢等。
养生要点:滋阴,注意甲亢等疾病。
音乐调适:适合多听羽音、商音。古琴曲《乌夜啼》《雉朝飞》《白雪》《潇湘水云》等。
4
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容易出汗。经常感觉导肢体酸困沉重、不轻松。经常感觉脸上一层油,嘴里常有黏黏的或甜腻的感觉,嗓子老有痰,舌苔较厚,性格比较温和,舌苔厚腻。患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
养生要点:化痰祛湿,防中风、胸痹等疾病。
音乐调适:适合多听角音。古琴曲《阳春》《高山》等。
5
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粉刺,皮肤容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女性常带下色*,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患病倾向是疮疖、*疸等病。
养生要点:注意清热利湿。
音乐调适:适合多听宫音、羽音。古琴曲《山居秋暝》《忆故人》等。
6
气郁体质
气郁体质的人,体形偏瘦,常感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容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容易感到害怕或容易受到惊吓,常感到乳房及两胁部胀痛,常有胸闷的感觉,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咽喉部经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容易失眠。神情抑郁、忧虑脆弱。患病倾向有失眠、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乳腺增生等。
养生要点:疏肝理气解郁,防止焦虑抑郁。
音乐调适:适合多听角音、徵音。古琴曲《渔歌》《高山》等。
7
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的人,面色偏暗,嘴唇颜色偏暗,舌下的静脉瘀紫。皮肤比较粗糙,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会出现皮肤淤青。眼睛里的红血丝很多,刷牙是牙龈容易出血。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
养生要点:行气活血防肿瘤、中风、胸痹等疾病
音乐调适:适合多听角音、徵音。古琴曲《阳春》《高山》《山居吟》等。
8
特禀体质
特禀体质是一类特殊体质特殊的人群。有的即使不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有的皮肤容易起荨麻疹,皮肤常因过敏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
养生要点:防哮喘、皮肤疾病
音乐调适:适合多听宫、商音。古琴曲《寒山僧踪》《关山月》等。
王震副主任医师弹奏古琴曲《梅花三弄》
《*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古人在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世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实践体验中,发现音乐与脏器之间的互动共鸣关系,不同调式的音乐对人体的脏腑有相应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调节人的情志。正如《医门法律》中说:“宫商角徵羽五音,歌哭呼笑呻五声,以参求五脏表里虚实之病。”
古琴音乐大多数旋律舒缓,音色优美,静而不喧。能调节情志,使心情开朗乐观,消除精神紧张,使精神情志有张有弛,肝气畅达,心旷神怡,悲怒不生,精神愉快。古琴曲能消除精神疲劳,调节脏腑功能,调和人体阴阳,协助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起到养心调神从而调身养生祛病保健的作用。古琴是中医音乐疗法中一枝美丽的奇葩,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专家风采王震,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医教研室主任,中医专业带头人。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任医院(商洛医院)中医学科带头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中医教研室主任、中医学专业带头人,商洛市健康商洛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专家,潜心于《*帝内经》理论研究,临证十余载,长期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擅于以中医经典理论及中医体质学说对常见病与疑难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尤其对胃脘痛、心悸、眩晕、失眠、头痛、月经不调、带下病、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褐斑、痤疮、湿疹、小儿咳喘、小儿积滞、多汗症、慢性鼻炎、便秘、尿频、颈肩腰痛等的诊治具有独到见解,疗效显著,患者遍及商洛各县区、西安、咸阳及省内外等地,年门诊量万余人次。承担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四大经典医著选读》《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教学。主持及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担任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参与编写《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养生大辞典》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4篇,被授予“最美医生”“优秀医生”“优秀教师”“教学新秀”“优秀管理者”等荣誉称号,深受患者及学生好评。
陈宁明,中医主治医师,祖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年毕业于渭南地区中医学校,陕西省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商洛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商洛市“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商洛市“干部保健专家”,市直卫生系统优秀服务标兵,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能够独立辨证论治,擅长治疗中医妇科、内科、儿科疾病,尤以胃炎、肠炎、溃疡、结石、高血压病、心脏病、失眠、椎间盘突出、皮肤病、风湿、月经病、痛经、小儿肺炎、发热、咳嗽、湿疹等疾病治疗特长,疗效甚佳。
医师简介冯盟盟,中医科医师,医学助教,年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专注于弘扬祖国传统医学,长期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于西安交大二附院、医院、医院进修学习。擅长运用中医经络辨证结合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治疗,对鼻炎、面瘫、偏瘫、带状疱疹、扭伤、颈肩腰腿病、失眠、头痛、咽痛等疾病有独到见解,治疗效果显著。主持及参与省级课题2项,参编专业教材2部,先后发表论文5篇。
陈悦,中医科医师,本科学历,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立志弘扬祖国传统医学,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先后随名师习方数载,研读岐*经典,深谙中医理论,善于辨证论治,针药并用。擅长中医科常见病的诊疗,尤其对慢性胃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痤疮、慢性咽炎、月经不调等疾病具有独到见解,疗效确切。
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