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五音入五脏ndash中医五音疗法
TUhjnbcbe - 2021/8/17 3:33:00
中医五音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体系,数千年来一直为医家和学者所重视。古语有“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充分说明了音乐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历史上用音乐治病的例子有很多。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勤于*事,过于忧心,导致形体消瘦,医治数次无效。后来,每天听古曲《宫声》数次,心情逐渐由忧郁转为愉快,不药而愈。既然音乐对身体健康的效果这么好,还不快点来了解一下?

中医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均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成,二者基于共同的哲学基础。古代音乐五音调系统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应用广泛,通过用不同音阶音色来影响情志,从而作用于五脏,改善健康,是为“中医五音疗法”。

五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五音是指常人能听到的所有声音,如《灵枢·脉度》中的“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狭义的五音是指古人对五声阶名的称谓,即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阶,就是《周礼·春官·大师》中的“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五音疗法的“五音”正是从狭义角度进行命名的。

一、中医五音疗法的历史渊源

中医五音疗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关于“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的记载可以视作中国音乐疗法的初现。到春秋战国时代,随着以《礼记·乐记篇》和《*帝内经》为代表的关于音乐治疗的成熟理论出现,早期中医五音疗法开始形成基本完备的体系。

《乐记》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旧有的音乐理论,确定了角、徵、宫、商、羽五音,同时深入探讨了音乐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其中“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等提法,更是明确了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医学价值。

《灵枢·五音五味篇》《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四篇则将五音与世界、个人、五脏乃至于五时、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味的联系作了辨证的论述和分析。

秦汉以来直到近代的两千年间,中医五音疗法发展在方法论上始终未能取得系统的、突破性的进展,但不乏大量的实践和试验,依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年来,随着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医界和音乐界都掀起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潮。中医五音疗法再一次受到了不同背景学者的积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音入五脏ndash中医五音疗法